博物馆引领美好生活
-
殷淼 张蕾 郑可 黄培昭 王晓娇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的主题定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博物馆作为构建人类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一环,于无形间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记者通过全球三个地区博物馆的特色,展示博物馆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与城市文化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北欧用博物馆改变城市腔调
说起挪威,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个以壮丽自然风光著称的北欧国家,那里拥有令人惊叹的峡湾和雪山。但近年来,挪威希望改变人们的固有印象,不遗余力地在博物馆建设上投入巨资,致力于将首都奥斯陆打造成北欧地区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甚至引领奥斯陆向全球文化之都转变。过去十年,奥斯陆经历了巨大变化,开放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机构,包括标志性的奥斯陆歌剧院、创新的蒙克博物馆以及挪威国家博物馆。这些文化机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巩固了挪威作为文化创意和创新中心的声誉。数十年来,与峡湾中那些崎岖多石的海岛一道,奥斯陆往往被外媒嘲笑寂静冷清、过于昂贵,有时只是游客前往山脉或奔赴游轮的中转点。在多年努力下,挪威国家博物馆馆长卡琳·海因兹博炫耀道:“挪威远不只有峡湾和山脉,今后人们来参观的时候,这一点会成为一个惊喜。”2008年,奥斯陆歌剧院正式开放,它引人注目的外观设计和世界级的表演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奥斯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是蒙克博物馆,它耗资约3亿挪威克朗(约合1.95亿元人民币),该博物馆收藏了4.2万件有关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展品,包括其知名作品《呐喊》。如今,该馆已经成为奥斯陆及周边地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6月,投资成本超61.5亿挪威克朗、面积超5.5万平方米的挪威国家艺术、建筑和设计博物馆正式开放。作为北欧地区最大的博物馆,该馆拥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约10万件的展品,进一步增强了奥斯陆作为国际文化城市的地位。在挪威,投资建设新博物馆和文化区被视为北欧地区文化中心战略的关键部分。蒙克博物馆传播总监施约尔伯格表示,文化是挪威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表示,“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历史和我们对未来的渴望。”奥斯陆市议员丽娜·玛丽安·汉森说,“过去,奥斯陆的城市营销大多基于峡湾和山脉。现在,我们越来越关注将自己作为文化之都的营销亮点。”《奥斯陆城市状况》报告指出,奥斯陆作为一个商业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新建博物馆和文化项目让奥斯陆更具国际影响力。奥斯陆市长雷蒙德·约翰森说他很乐观,“我们在竭尽全力,将奥斯陆放在国际(文化)地图上。”很明显,挪威成为北欧地区文化中心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在国际上,挪威的博物馆项目和其他文化成就在媒体上得到了广泛的报道。例如,《纽约时报》称,新的蒙克博物馆是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新建筑”,并称赞其“惊人的现代”设计。《艺术报》称挪威国家博物馆为“北欧地区首屈一指的艺术、建筑和设计博物馆”。通过文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民族认同、提高生活质量及全球影响力,同样在其他北欧国家形成广泛共识。据了解,仅有约550万人口的芬兰拥有1000多家博物馆,其中全年开放的有300家,其余的仅在夏季开放。近年来,芬兰在推动博物馆建设方面采取了不少新举措,比如推出博物馆年卡,相比于欧洲博物馆普遍高昂的门票,普通用户用76欧元就可以参观全国的博物馆;还有许多博物馆推出了免费参观日。5月20日,芬兰第三大城市坦佩雷迎来一年一度的“博物馆之夜”活动。当地居民塔佩尼今年刚刚退休,他表示,活动的时候,参观博物馆的市民人数众多,从老人到孩子,各个年龄层的都有,他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场面。此外,2019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进行了重大翻新和扩建,展览面积增加了50%。在丹麦,新的安徒生博物馆2020年在欧登塞开幕。随着北欧各国继续加大对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必将进一步促进北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话合作和文化交流。美国移动博物馆走进社区、学校区别于传统的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方式,移动博物馆主动将艺术带向观众。而这种形式最先出现于美国。随着社区参与型艺术的兴起,美国一些博物馆开始探索非传统的展览方式。移动博物馆这种独特的展览方式,推动了博物馆与社区、公众的紧密联系。移动博物馆的兴起,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不无关系。彼时,呼吁社会包容少数族裔、妇女儿童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声音高涨,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促进社会平等、缓解文化服务分配不均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开始将承载着历史、艺术和科学的各类展品和知识通过移动博物馆带给人们,而不需要观众再长途跋涉专程前往博物馆参观。成立于1976年的得克萨斯少数民族工程联盟是一家非营利组织,该组织拥有两座移动式“理工”(STEM)博物馆,它们是由超大型的皮卡加上超长的拖车构成的“科学移动站”。被称为“开路先锋”的STEM移动博物馆每年能接纳数千名得州学生参观。移动博物馆这种展览形式往往都是以“开路先锋”这种形态存在的。博物馆最初是将部分展品搬到房车、公交车甚至是大篷车上,开往学校、图书馆、老年中心和乡村社区等地进行为期数天的流动展览。随着技术进步,展览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博物馆可以将馆藏以3D模拟的数字化形式直接带到观众面前。还有不少移动博物馆增加了动手实践和艺术创作等项目,让人们亲身感受艺术与科学的精彩之处。要说移动博物馆中名气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当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旗下的移动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曾经一度因风靡全球的电影《博物馆奇妙夜》而被人们熟知。这座博物馆中不仅有1:1还原的巨大蓝鲸模型,还为展出的世界各地动物、不同种族的人类模型营造了贴合事实和史实的模拟环境。而这丰富的展出内容,都被博物馆浓缩提炼后,复制在其移动博物馆中。自1993年开始运作至今,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移动博物馆到过纽约市的700多所学校、图书馆开办免费展览。移动博物馆这种形式如今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应用。以“走向人群,走进人群”为原则,移动博物馆正在通过其独特的模式,让更多没有前往博物馆的人感受人类文明的魅力。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加入了移动博物馆的行列,将研究成果以移动展览的模式向各个社区推介。当人们获取知识不再有门槛的限制,社会的公平和多样化才能够获得更快速的发展。中东兴起博物馆热,夯实文化基础耗资十多亿美元、费时20年的“大埃及博物馆”,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全部对外开放,目前处于部分开馆状态。近日,阿曼“跨时代博物馆”也顺利落成,吸睛不少。2022年3月,卡塔尔博物馆主席谢赫·阿勒迈雅沙·阿勒萨尼宣布,该国计划在多哈新建三间博物馆,强调通过此举,向成为艺术和文化中心的目标更进一步。阿拉伯媒体称,在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大力兴建博物馆以夯实文化基础,并对外展示国家的文化素养和软实力。中东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珍贵文物,但由于历史、战乱、走私等原因,许多文物流失海外。为此,中东国家千方百计追索流散国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年来,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相继从美国、英国追讨回了少数文物。埃及也不断追回漂泊异国他乡的文物。埃及还成立了“归还文物总局”以及相关委员会和工作组,专门负责文物追索工作。过去几年,中东国家的博物馆建设令人目不暇接。博物馆在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旅游业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构建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被寄予厚望,中东许多博物馆也确实起到了相应作用。如卡塔尔国家博物馆成了网红打卡地,但也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一些博物馆似有“噱头”之疑,形式大于内容,并没有实现兴建的初衷。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表示,中东国家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民族身份的构建,卡塔尔、阿联酋等国的建国历史不长,所以有必要打造一种国家认同感,而建立博物馆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另外,这些国家曾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比较落后,当它们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气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开始重视文化方面的建设,博物馆对于它们的民族文化及文化层次的体现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