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
5月13日,欧盟第二届印太国家部长级论坛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此次论坛是欧盟从多边外交和非正式外交拓展对“印太”地区地缘影响力的重要行动。论坛有60多个国家的部长级官员参加,形式上致力于所谓绿色包容发展,实际上已成为西方国家在亚洲纠集集团力量、寻找新势力范围的又一重要举措。
此次论坛是2022年乌克兰危机以来的首次论坛,欧盟有意将其打造为推进西方领导的国际反俄阵线抓手,拉拢地区国家向西方靠拢。欧盟虽然强调,未强制要求“印太”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立场一致,但会议议程中涉及安全和地区稳定议题时,对俄罗斯或明或暗的批评蕴含浓烈火药味。就多个关键地缘政治问题展开的争论,凸显出双方观点的巨大差距。
事实上,亚洲国家和欧盟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一直南辕北辙。亚洲国家希望能够尽早以和平方式解决危机,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不希望在西方逼迫下选边站队,牺牲自身发展机遇和国家利益。而欧盟则在所谓政治正确引领下,将遏俄弱俄视作必由之路,不断通过对乌援助延续冲突烈度。
在论坛同一时期,德国等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军援,包括大量进攻型武器,凸显了欧盟正通过实际举措加剧地区冲突。这些举措以及欧盟的外交倾向,让与会亚洲国家深感不安。巴基斯坦国务部长哈尔表示,冲突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人们真正需要的是重建生活秩序。
在发展议程上,亚洲国家不愿将亚欧合作与地缘政治阵营化趋势捆绑叠加,更不愿将自身命运绑在西方竞争与对抗的“战车”上。近年来,欧盟不断推进其“印太战略”,在加强与亚太经济体接触以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将该地区视作投射地缘政治影响力、强化阵营对抗的重要舞台。其相关经济议程,无论是与地区国家签订自贸协定,还是推动基建投资合作的“全球门户”计划,排他性和强加规则的色彩极强。其让地区国家或明或暗地接受欧盟相应政治条件,使希望借“印太”概念吸引全球主要力量加大投入,以获得更多发展资源的东盟各国难以适从。东盟国家参会代表纷纷表示,东盟国家无意成为阵营对抗的前沿和战场,域外国家需尊重东盟的地区议程主导地位,而非强行让地区国家接受既定规则。
对于欧盟而言,此次论坛虽然觥筹交错、人来人往,实际上与亚洲国家之间却是各说各话,利益相左,难以在务实合作上赢得更多机遇和空间。归根到底,欧盟“印太战略”仍站在自身是规则制定者和政治引领者的角度看待地区国家,将欧盟地缘战略利益强加于人,难以给地区国家发展注入真金白银的动力。
在关键矿产供应链问题上,欧盟推进的所谓“与伙伴关系国家”合作,更多是推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大向欧盟供应廉价原料,以支撑其高端产业发展。而印尼等资源丰富的国家一直希望改变自身出口初级原料的国际分工地位,通过引进上下游产业、依托资源优势,盘活整个价值链和供应链,将资源产生的附加值更多留在本国,支撑自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欧盟试图以“全球门户”计划强推所谓环保、透明度等方面的高标准,以此打压基建项目竞争者,在其向亚洲国家真正投资问题上却向来含糊其辞。因此,欧盟夹带私货的拉拢,对于地区国家而言无益也无助。欧盟只有将自身定位为推进发展的平等伙伴,才能成为亚太地区发展的有益参与者。(据《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