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5月18日,正在日本访问的英国首相苏纳克当天表示,英国将在2025年派遣包括一艘航母在内的一个航母战斗群重返太平洋。重返太平洋的航母战斗群将“与日本自卫队和其他地区伙伴合作,帮助保卫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苏纳克的表态得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证实。双方消息人士称,英日此番达成了一项涵盖经济、国防、安全和技术的“广泛合作协议”,并称之为“广岛协议”。
英日军事合作不断加强
据称,英日两国还就一项正式的“磋商条款”达成一致。根据该条款,英国和日本承诺就重要的地区和全球安全问题相互磋商,并考虑应对措施。评论家们指出,这显然意在针对该地区的“第三方”。近年来,英国先后积极地配合美国在远东遏制中国、巩固军事霸权的努力,拼凑奥库斯(AUKUS)等多边军事机制,并不断强化与日本间的军事合作关系。
2022年12月,英国、意大利和日本宣布联合研发下一代战斗机,并定名为“全球作战空中计划”,旨在合三国之力于2035年前研制出第六代战斗机;2023年1月,英国和日本签署了《互惠准入协定》,以简化两国联合训练演习的程序,强化在安全领域的合作,让军事合作有“法律方面的保证”。
此番抵达日本,苏纳克还考察了日本已经改装成航母的“出云”号直升机驱逐舰。而根据“广岛协议”,今年晚些时候,英国还将派遣约170名士兵参加日本举行的演习,这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此外,尽管“广岛协议”,尤其是航母打击群在远东部署的细节语焉不详,但恐怕该打击群将包括英国现役两艘航母中的一艘、英国海军航空兵的F-35B战斗机,以及为航母护航的驱逐舰和护卫舰。
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和日本结成旨在相互确保彼此海上霸权的《英日同盟》。借助此同盟,英国得以专注于在大西洋与德国争夺海上霸权,日本则成功崛起为世界级海上霸权国家。此后,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击沉了“威尔士亲王”号,全歼了英国引以为傲的远东舰队。许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英国的短视促成了对英国并无重大长远利益,却助长了日本霸权和侵略野心的《英日同盟》,才导致日后英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加速了“日不落帝国”海权的衰退进程。
如今时过境迁,难道英国仍有人憧憬着让一份“英日同盟2.0版”再次出现?
够用吗?
至于航母,英国有足以自傲的历史和传统:世界第一艘服役的航母,是英国的“百眼巨人”号。现代常规航母的“三要素”——蒸汽弹射器、斜角甲板、光学助降镜,现代滑跃、垂直起降航母的“两要素”——垂直/短距起降喷气式战斗机、滑跃起飞甲板,都是如假包换的英国“原创”。
然而,今天的英国不是“日不落帝国”,今日的远东海洋,更非昔日的远东海洋可比,一些海军问题专家也不免质疑,英国的军舰够用吗?
和昔日被日本击沉“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同名的,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的2号舰“威尔士亲王”号,于2019年12月匆匆服役,造价高达32亿英镑。然后,这艘航母服役之路便充满坎坷。
2020年5月,该舰管道破裂,舰员休闲区被淹没;同年10月,另一处管道破裂导致机舱被淹没;2022年9月,该舰高调率领一个航母打击群启程前往美国,结果因传动轴问题取消了前往美国的“里程碑式任务”,只能返回英国罗塞斯港维修。
工党“影子国防大臣”希利日前在英国议会指出,“威尔士亲王”号自服役至今在码头修了411天,却只出海267天,是否存在设计问题或偷工减料尚在争论中,但最新修复报价却从年初的2000万英镑飙升至2500万英镑。
仍然有一些“嘴硬”的英国防务圈名人,如智库Civitas国防和安全主管克拉克,坚持“这样的出海频率是正常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英国皇家海军给出的“威尔士亲王”号修复出海时间——2023年8月,是“非常可疑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威尔士亲王”号上的零部件正被不断拆下来装到还能动弹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上,包括机油及燃油海水过滤器、飞机升降机的传动链条等关键部件。
尽管皇家海军发言人坚称“这样做是海军惯例”,但还有更多英国防务专家看到了问题。比如,有人就指出,“拆东墙补西墙”固然可勉强确保一艘航母能动,但如此攒出来的“独苗”,却舍弃真正需要保卫的英国周边海域和北大西洋,远赴“印太”去捍卫谁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的“英国利益”。
一个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打击群应携带包括36架F-35B战斗机在内的72架飞机和直升机,有至少6艘驱逐舰、护卫舰护航。
但实际上,英国皇家海军至今仅有29架F-35B,即便全部能飞也装不满一艘,而全部订单数也不过区区50架,凑不满两艘航母的编制(72架)。就驱逐舰和护卫舰来看,英国总共不到20艘,潜艇仅有10艘。如果硬凑一个航母打击群远赴“印太”,则约等于在俄乌军事冲突的微妙时刻敞开门户。
如今,英国公众对经济、民生和内阁已然尤为不满,如果再这么“秀”一把,保守党内阁是否消受得起?(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