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首份国安战略对华态度“分裂”

  • 张菁娟

        经过三个执政党长达数月的争执与博弈,德国首份国家安全战略终于出炉。
        当地时间6月1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与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德国内政部长费泽、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留斯以及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共同出席记者会,介绍这份长达76页的战略文件。
        在这份安全战略文件中,德国政府阐述了未来将如何应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威胁,其中英文版6次提及中国,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分析称,作为德国多年来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它充分体现了朔尔茨政府在重塑和调整国家战略方面的决心,以及这次战略改变对德国的重要性。但调整内容的新颖性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这种重塑和调整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德国既有的国家发展宏观路线。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则指出,这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是德国在面临所谓“时代转折”和安全风险凸现背景下出台的,其中涉华部分既有此前德国、欧盟政界主流对华的“伙伴、竞争者和系统对手”三重定位,也有强调“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以及“对华去风险”等共识,是德国政府内部各党派主张的一种妥协折中。
        综合德国电视一台、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朔尔茨在记者会上表示,这份安全战略的目标十分明确,即捍卫德国民众安全,同时为欧洲安全做出贡献。
        “没有安全就没有自由,也就没有稳定和繁荣。德国安全政策的核心仍然是立足于欧盟和跨大西洋联盟。”朔尔茨说。
        谈及中国,朔尔茨认为,中国经济还会继续增长,也理应继续增长。他表示,“德国政府会在其中国战略中保持一种平衡”,并再次重申,联邦政府一致认为,德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而是希望将风险降至最低。
        6月20日,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即将在柏林举行。记者会上,朔尔茨对此表示欢迎。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在出席记者会时也表示,大国交往不存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德国需要与中国合作。
        报道称,该战略文件将9项议题列为德国安全的核心挑战:国家和联盟防御、民防和公民保护、国际危机处理和发展政策、防范外国影响和间谍活动、技术和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网络和太空安全、原材料和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危机和大流行病以及食品安全。
        《纽约时报》分析称,该文件侧重于德国安全的三大支柱:第一,积极防御。第二,复原力。第三,可持续。
        对此,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指出,“积极防御”部分主要着眼于提升德国军事应对能力;“复原力”部分则旨在增强经济自主能力和降低对外部依赖;“可持续”部分则强调追求一个友好的生存环境,包括改善气候变化、提升生物多样性和改善自然环境等。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认为,此前,德国可能更多地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环保等,但如今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安全问题上升为一个重要议题。
        文件中,德国将所谓的“威胁”分了类,既有传统安全(军事安全),也有所谓的网络攻击、虚假信息,还有经济上的一些风险问题。
        在这份文件中,中国被提及了6次。
        简军波分析称,德国的对华立场可以用“割裂的两分法”来概括:一方面贬低中国在政治和价值观领域的国际作用;另一方面对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国际作用又进行肯定。肯定中国在国际治理,尤其是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作用。
        “整体而言,这一对华立场的‘割裂的两分法’特征没有太多新意,朔尔茨政府基本上一直采取的是这种对华认知态度。”简军波说。
        丁纯认为,从纵向上看,如今德国的对华态度肯定不如默克尔时期那么友好。德国将中国放在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显然是认为在与中国交往中存在所谓风险。
        但他指出,文件中与中国相关的提法大多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只是在此作为安全战略正式定调。而所谓的对华“三重定位”:伙伴、经济上的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也是欧洲政界的主流观点共识。
        “需要注意的是,德国可能会越来越强调‘竞争者和对手’的成分,而弱化伙伴的成分。”简军波指出,“这种趋势将会恶化中德关系,这对双方维持稳健的经贸关系带来不利。”
        简军波认为,从维护中德良好关系的愿景出发,德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中国的国际作用,不仅限于气候变化领域,也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反对保护主义,维护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的权威,以及解决全球热点问题等方面,双方都有共同利益。
        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一词在英文版战略文件中出现了19次。
        该文件在提及俄罗斯的部分写道:“德国的安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变得更加多极化和不稳定,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转折。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违反了国际法和欧洲安全秩序。今天的俄罗斯是目前对欧洲-大西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
        文件宣称,俄罗斯有目的地试图破坏欧洲民主社会的稳定,削弱欧盟和北约,并在国际舞台上以一种寻求破坏国际法和人权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文件称,俄罗斯“对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要求德国将国防开支增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还指定联邦国防军为“欧洲常规防御基石”。
        “德国将传统安全视为最急迫,也是最头疼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导火索被认为是俄罗斯对欧安体系的挑战。”丁纯告诉记者,俄乌冲突仍在继续,欧洲大多均挺乌反俄,认为俄破坏了欧洲和平,因此,德国将俄罗斯定位为“欧洲-大西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便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这份“预热”了一年多的国家安全战略原计划于今年2月举行的慕尼黑安全峰会上发布,但当时德国政府内部还不能就战略中的所有内容和表述达成一致。
        简军波认为,德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是全面展现和维护西方价值观念的载体,也是为应对全球局势大转换而做出的系统性部署,以及在不确定年代德国国家发展战略思想的统一过程。
        “作为德国多年来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它充分体现了朔尔茨政府在重塑和调整国家战略方面的决心,以及这次战略改变对德国的重要性。但基于调整的具体内容的新颖性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大,这种重塑和调整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德国既有的国家发展宏观路线。”
        谈及此文件的意义,简军波表示,这一文件可以视作过往已经出台的政策的综合,尤其是经过三大政党的协调乃至妥协的基础上,以及充分征求各企业团体的意见而综合出来的产物,因此它将反映德国总体的国家发展意志,以及会成为较长时间里德国内外政策的宏观指南。
        “尽管这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涉华部分反映了其当前的认知,是一种在内部妥协的产物,但是具体还要看德国未来如何去落实。至于‘不脱钩’和‘去风险’的界限在哪,也无明确界定。”丁纯说。(据观察者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