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四肢和左眼后,他选择这样诠释“沂蒙精神”
-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420万人有120万人参战支前,有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先烈血洒疆场。
1940年,年轻的抗大一分校学员沙洪和王久鸣在沂蒙地区的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各自用10分钟就完成了《跟着共产党走》的词曲的创作。这首歌的背后,是一段沂蒙人民英勇抗敌的岁月。
1941年12月一天早晨,100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军、伪军包围了山东省莒南县渊子崖村。
在惨烈的巷战中,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菜刀、铁锹、锄头、木叉都成了抵抗侵略者的武器。
为解群众之围,闻讯赶来的八路军部队将日军引向村外。激战中,4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英勇献身,共消灭敌人112人。
厉家寨位于山东省莒南县东北部大山脚下。1944年8月,厉家寨上千名群众再次陷入日军的包围之中。八路军115师686团“何万祥英雄连”奉命救援,与二十余倍的敌人血战了整整一天,三十多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共产党人用前仆后继的牺牲,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坚定了群众跟党走的信念。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山东省蒙阴县烟庄村是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但村里的男人都上了前线,只剩下妇女和孩子。眼看支前工作要耽搁,村里的六个女青年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站了出来。
绝不能让解放军战士饿着肚子打仗。那天夜里,在六姐妹的带领下,烟庄户户灯火通明,碾滚磨转,到处飘溢着煎饼的香味。
两天内,乡亲们熬红了眼睛,硬是把5000斤煎饼运到了前线。淮海战役中,像六姐妹这样的支前民工共有540多万名,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9.6亿斤。
革命胜利后,党领导人民继续把“沂蒙精神”投入到治愈战争创伤、改造穷山恶水的国家经济建设之中。
1951年,厉月坤当选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他决心向落后开刀,向贫穷宣战。修梯田、建水库、筑渠道,赢得竖水横流,薄岭瘦田变好地,夺取了农业丰收再丰收。
1957年,毛主席在莒南县委工作组呈报的经验材料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1950年11月,志愿军与美军在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年仅17岁的山东小伙朱彦夫所在连队的战友或阵亡,或冻亡,朱彦夫是唯一的幸存者。增援部队发现他时,他的肠子流出体外,左眼球被击穿,四肢冻成了冰块。
经过47次手术,昏迷93天之后,朱彦夫苏醒了。尽管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右眼视力仅剩0.3,他仍坚强地活着,发誓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抱着残而不废的决心,朱彦夫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看到村民们大都不识字,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扫盲夜校。乡村夜校办了5年,朱彦夫没有停过一天课。他用两只残臂夹起粉笔,总是写了断,断了写,就发明了子弹壳装粉笔的办法。1957年,张家泉的村民们一致推举朱彦夫当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拄着双拐,拖着8.5公斤的假肢爬山头到乡间。
朱彦夫的军人气魄以及不怕艰难的干劲激励着乡亲们。棚沟造地、山坡造田、通水架电……在朱彦夫的带领下,穷山村在十几年内变成了先进村。
朱彦夫从没有忘记曾经一起战斗为国牺牲的战友,更是时常想起指导员临终的嘱托:如果活着,一定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带回祖国。他写字是用嘴咬着笔或者用残臂夹着笔进行的,一边刻苦阅读,一边构思创作,遇见不会写的字经常要查字典。
七度春秋,七易其稿,朱彦夫将一部饱含热血的生命之作带给了世人。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他都书写得如此精彩。2019年,86岁的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中,诞生于沂蒙抗日根据地的革命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再次响起。
这歌声与伟大的沂蒙精神一道穿越千山万水,激荡中华大地,催人砥砺前行!(据《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