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滥用制裁的失败逻辑
-
香港亚洲时报网站近日发表文章,题为《西方制裁的错误和失败逻辑》,作者是东亚经济研究局客座研究员汤姆·韦斯特兰。文章摘编如下:
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及其欧亚盟友严重依赖非军事压力,实施全面的一揽子经济制裁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冻结俄罗斯资产,如俄罗斯央行在外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以及把俄罗斯银行逐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他们还对商品和服务贸易实施重大限制。
制裁显然没有阻止战争,却使胜负机会均等。像俄罗斯这样的中等收入强国想在军事生产上自给自足的日子早就不复存在,尤其是考虑到现代武器的技术要求。西方的制裁削弱了俄罗斯补充武器库的能力,这对乌克兰意义重大。
俄罗斯被排除在全球技术交流之外的长期后果可以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预估中表现出来。一个像俄罗斯这种收入水平的国家,人均收入与中国相仿,应该能实现5%左右的增长。但俄罗斯经济前景黯淡,预估增长率仅为1%,人口则在萎缩且老龄化。
此外,俄罗斯天然气受到抵制,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发生动荡,这显示一个大国与世界经济脱节带来的严重后果。冷静的分析表明,一旦发生武装冲突,这些后果都可能发生,但它们不应成为治国的常规工具。
令人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决策者现在实施的手段。出口管制通常被认为完全不同于制裁,但从经济角度来看二者非常相似。西方已对“敏感”产品如生产半导体芯片所必需的极紫外光刻机的出口实施控制,以防“西方”技术进入中国。华盛顿不满足实施自己的禁令,还胁迫盟友遵守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限制措施。北京的回应是加快发展相对自主的半导体产业。
有人提出,或许可以设计出一套正规化的制裁体系,以威慑所谓的不良行为:一种金融核威慑。但是,同归于尽式冷战逻辑并不能完美转化为经济制裁逻辑。如果美国的潜在对手意识到发生冲突时华盛顿可能采取哪些行动,比如攫取其在海外的金融储备,那么这个对手就会在冲突爆发前竭力避免此类惩罚。有些代价不可避免,但许多代价可以通过准备降至最低。
当制裁通常能够预料,那么制裁也将失效。
如果制裁和出口管制成为国家竞争的常用工具,它们不仅会失去效力,还将破坏理应保护的全球秩序。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的话说,拜登政府提出的把国内积极进取的产业政策与国外强有力的经济强制措施相结合的新方针将“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持久的全球经济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损失最大的地区是亚洲。亚洲位于全球经济的核心,全球经济建立在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基础上,遵循经济逻辑而非政治逻辑。
一些国家可能会因为外国投资从中国转移到政治上更加友好的地区获益。但是,由地缘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将使该地区变穷,因为这里依赖以复杂的国际价值链为特征的生产模式。
布雷顿森林体系未得到充分肯定的一大成就是把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割裂开来。日本经由一套规则明确的体系融入全球经济,这些规则符合日本和欧美的共同利益:前者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强国,后者作为老牌强国。这项行动把日本纳入基于规则的秩序。它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忘记这并非必然。
在中美之间找到持久妥协方案,无疑是另一个数量级的挑战。
没有什么制度化的规则能阻止一个国家做出非理性的行动。但经济秩序可以围绕使和平接触的好处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组织。恢复并加强这一秩序是亚洲和世界面临的首要任务。(据《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