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度访华,阿巴斯与中国的情缘

  • 许晔

        6月13日上午,巴勒斯坦国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抵达北京,正式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作为今年中方接待的首位阿拉伯国家元首,阿巴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更是“老朋友”——这是他第五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此前他还曾多次到访中国,前后加起来不下20次。
        他的人生经历十分传奇:少年时因战争而沦落成难民,不得不远走他乡40多年;其间当过小学老师,考上历史学博士,后来又变成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左膀右臂”。

        “可以说,阿巴斯一生都投身于带领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对记者说。

    中国情缘

        阿巴斯今年88岁了。
        很多人都知道,他为人低调,“讨厌聚光灯”。2003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首届总理时,在会场上却刻意避开记者的镜头,要么侧脸托腮,要么低头看稿,脸上几乎没有表情。但对于访问中国,他的热情一直很高。
        曾多年担任巴勒斯坦驻华大使的萨法里尼介绍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阿拉法特先后16次访问中国,几乎每次都是由阿巴斯陪同。阿拉法特去世后,阿巴斯站到权力巅峰。
        2005年、2010年、2013年和2017年,他四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在一次访问期间,他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这次访问的结果不能用‘好’字来形容,而是‘非常好’!”他还说:“巴勒斯坦和中国谈论的话题永远是友好加友好,中国与巴勒斯坦的交往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
        多年来,阿巴斯一直十分重视对华关系。1999年,他作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执委会秘书长访华时,感谢了中国在不同时期向巴提供政治上、道义上、物质上的支持,还对中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钦佩,并表示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
        2004年,年近古稀的阿巴斯在政坛受挫,辞去政府总理职务后再次来到中国,与中国从事中东研究的学者座谈。他表达了对中国的信任,认为巴勒斯坦应该多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同时期望中国在中东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据称那一次他访华还带了夫人,希望中医能治疗夫人的风湿病。
        “阿巴斯曾私下告诉我,他每次来中国,中国的面貌都有很大的变化。每次到北京都觉得北京比以前更漂亮,人们穿的衣服也更好看。”
        萨法里尼说,“阿巴斯是一个务实派,不喜欢出面张扬来表现自己,总是躲着媒体,但他确实是一个真诚的政治家。”
    从难民到博士

        阿巴斯1935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北部城市萨法德。这里位于加利利湖西北侧,自公元前二世纪就形成村落,当地人以长寿闻名。他家住在镇上一个批发市场附近,父亲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主要卖蔬菜、罐头等。
        1948年,平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为避战祸,大批巴勒斯坦人离开家乡。少年阿巴斯也随家人逃到叙利亚,沦为难民。
        这使得他的求学之路变得异常曲折:流亡的头两年,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当童工;之后重返校园,完成了初中学业,去小学当老师;一边教课,一边自学,硬是靠努力拿到了高中文凭;后来进入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求学,获得了法律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阿巴斯进入卡塔尔教育部,担任人事部门主任。在前往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招募巴勒斯坦人到卡塔尔工作的过程中,他愈发了解巴勒斯坦的社会状况。
        1959年,他参与组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并在第一届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中,主要负责管理法塔赫的财政事务。忙碌的工作并未让阿巴斯放弃继续深造。因为对以色列研究很感兴趣,他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学院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巴以冲突上,还涉及以色列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
        在当年,这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那个年代,阿拉伯人或巴勒斯坦人还把阅读关于以色列社会的书籍看作“丑闻”。因此,阿巴斯的研究和论述遭到了不少批评和讥讽,他本人甚至被骂是“巴勒斯坦的叛徒”。也正是在莫斯科东方学院求学期间,阿巴斯经过系统研究和深刻思考,逐渐形成了一个观点:巴以必须和平共处,才能解决现存问题。
    要的是和平,不是暴力

        阿巴斯成了“巴解组织”的“鸽派”代表人物。
        1991年起,他出任巴方代表与以色列进行谈判。1993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他和以色列方面先后进行了14轮秘密谈判。同年9月,他和时任以色列外长共同签署了巴以第一个和平协议——《奥斯陆协议》。协议签订后,阿巴斯秘密回了趟老家。看着阔别多年的故土,年近花甲的他泪如泉涌。
        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将面临怎样的风雨。
        1996年,他成为“巴解组织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阿拉法特。2003年,他出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总理。然而短短130天后,他就黯然辞职。原因之一是,他和阿拉法特在如何对待巴激进派别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事业失意的同时,他还经历着丧子之痛——2002年,他的长子马赞因心脏病突发猝死。白发人送黑发人,“阿布·马赞”(阿巴斯的一个昵称,意为“马赞的父亲”)悲痛欲绝。
        2004年对阿巴斯而言是个人生转折点。
        这年10月底,阿拉法特突然病情加重,弥留之际,将身后事业托付给阿巴斯。尽管双方有过分歧,但多年共同奋斗结下的情谊与信任毕竟是深厚的。阿巴斯不负所托。次年年初,他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2008年,他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连任至今。
        这些年里,巴以和谈坎坷曲折,但阿巴斯从未失去耐心。
        “我需要的是和平,不是暴力;我希望巴勒斯坦人民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有正常人的衣食住行。”阿巴斯这样诠释自己的执政理念。
    巴勒斯坦问题不能被边缘化

        然而,自2014年起,巴以和谈就陷入了停滞状态。
        “阿巴斯此次访华,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巴勒斯坦问题正逐渐被边缘化。”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说,2020年9月以来,在美国所谓的《亚伯拉罕协议》撮合下,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四个阿拉伯国家相继宣布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部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关系走向缓和,转移了中东局势的焦点。丁隆表示,美国是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推动巴以和谈上几乎没起到有效作用。由联合国、美国、俄罗斯及欧盟组成的“四方机制”,在和谈陷入停滞的近10年里,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021年5月,巴以爆发了自201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有超2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其中包括数十名儿童,以色列方面也有至少12人死亡,包括两名儿童。“今年以来巴以双方的冲突不断,部分冲突甚至是近10年来罕见严重的。”
        基于这些背景,丁隆认为阿巴斯此访有三个目的:
        一是延续中巴传统友谊。中国是最早承认“巴解组织”和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同巴勒斯坦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多年来,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互相支持。二是表达对国际上将巴勒斯坦问题边缘化的反对。巴勒斯坦问题仍然是中东和平基础性、根源性问题。三是期待中方为推动巴内部和解以及实现中东地区和平发挥更大作用。今年4月,中国外长秦刚分别同巴勒斯坦、以色列外长通电话,表示中方支持巴以双方以“两国方案”为基础尽快恢复和谈,并愿为此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中巴在经贸领域合作成绩显著。“阿巴斯这次访华,肯定也希望获得中方对他们民生项目的支持,以及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丁隆说。
        中巴现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也期待未来有更多好消息传来。
    (据《环球人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