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为何如此“宠爱”印度

  • 安峥

      一边从俄罗斯加大原油进口,一边又在美国受到热烈欢迎,如此矛盾的剧情正由印度总理莫迪演绎。
      6月21日至24日,莫迪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还将第二次受邀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享受到丘吉尔、曼德拉等政坛巨人曾有的殊荣。
      美印舆论称,此访将是仪式感和务实性的结合,将展示美印关系前所未有之紧密。
      人们想知道,美国为何如此“宠”印度?印度真是决定“大国博弈”胜负的关键因素?两国关系正朝着“准盟友”方向一路加速?
    战略互信达峰值?
      根据行程安排,莫迪于当地时间21日抵达纽约,在联合国总部主持国际瑜伽日活动;22日前往华盛顿,在白宫参加由美国总统拜登准备的国宴和双边高层会谈,还将再次受邀前往国会发表演说;23日将出席由副总统哈里斯和国务卿布林肯共同主持的午餐会。
      在莫迪之前,拜登任内只向两位外国领导人(法国总统、韩国总统)发出国事访问邀请;能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两次以上讲话的外国政要,也是屈指可数。
      除了场面上的热闹,双方还将进行大量实质性接触,达成一系列合作文件。
      据称,深层防务合作、关键技术分享将是莫迪此访的两大重点。两国将签署军售大单,包括美国转让喷气战斗机发动机技术、印度购买约30架美国“海上卫士”无人机;还将讨论半导体、航空航天、量子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领域的合作。
      有外媒感叹,此访将是庄重和务实的完美结合;美印关系从来没有如此深入、紧密和广泛。
      “这次访问对两国都很重要,看点也与过去不同。”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指出。
      “对于此访,双方姿态高调,预计潜在成果丰富,具有多重意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指出,它将向外界展示美印不断加深、达到历史峰值的战略互信关系,标志着两国“战略走近”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将在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留下值得一提的印记。
    印度有何战略价值?
      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快速发展、美国竭力维护霸权、印度追逐大国梦想的时代,美印互有战略需要,诉求“公约数”达到历史最大值。
      先看美国,“它把对华竞争放在首位。目前,中印关系仍较为紧张,印度所具有的战略价值由此凸显。”林民旺指出。
      胡仕胜认为,美国对印度至少有两大诉求:应对中国、反哺美国。
      一方面,它希望将印度融入对华竞争战略,使其成为“战略消耗”的一种“耗材”。
      另一方面,它通过各种机制建设、军备捆绑、科技合作来控制印度,“温水煮青蛙”,将印度从战略层面绑上美国“战车”,成为维护美国霸主地位的得力助手。
      比如,美国分别在军事和经济领域推动印度“脱俄”“脱华”,将更多军工、电子产品推向印度市场,以加深印度对美依赖,并滋养美国维护霸主地位所消耗的各种资源。
      再看印度,胡仕胜和林民旺认为,它将美国视为自身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推手和机遇,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合作,在经济上推动自身工业化和产业化的提速,在安全上制衡其他大国带来的压力。
      目前,美国不仅是印度最大投资者、最大货物贸易伙伴、唯一货物贸易顺差大国,也是印度IT服务的最大买家。
      此外,从国内政治角度看,“两国明年都将举行大选,两位领导人都谋求连任。他们可以通过外交进展相互借势,提振各自选情”。胡仕胜指出。
    量变带不来质变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莫迪此访,除了“互有需求”维度,林民旺认为,美国还对印度抱有更高层次的期待——战略转向。
      长期以来,印度坚持战略自主、在意识形态上怀疑西方,也被视为美印交往的潜在摩擦点。
      曾有美媒直言,自冷战以来,印度一直是世界上“终极摇摆国家”,美国决策者几度为此“抓狂”。
      不过,近来外界发现,印度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姿态有所变化,莫迪还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进行会晤。
      这是否意味着印度已克服“历史犹豫”,不再“摇摆”?这是否会为美印合作带来更强劲的动力?
      美国历届总统对印度的热情程度不一,但结果大同小异,基本都以失望告终。这一次,结局可能仍是如此,原因主要在于“两低”和“一高”。
      一方面,美国低估了印度的战略自主性,也低估了印度“只取不予”的做法对两国关系的破坏性。
      另一方面,美国在战略上高估了印度的作用。无论是意志还是能力,印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平衡或牵制中国的作用,仍是未知数。经济上,它与中国仍存在差距,需要为应对中国持续付出成本。因此,对印度来说,与中国进行“战略消耗”,恐怕只是策略性的,而非长期和发自本能的。
        胡仕胜对“印度作用”看法相似。
      他认为,印度是美国对华竞争的一重变量,可以带来一些量变,但还不至于引发质变。
      地域上,美国对华竞争的核心战略区域仍在西太平洋一带。印度只是外围,战略价值相对次要。搅动能量上,美国进行“大国博弈”的真正抓手仍是同盟体系。它对华推行全政府打压、全领域对冲、全盟伴整合,仍把盟友放在最重要位置。
      因此,“美国终究会失望,印度的战略作用仍是可疑的。”林民旺说,中印毕竟是邻国,两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会改善。
      展望合作前景,胡仕胜指出,美印相互利用,此前签署一系列基础性条约,基本已属于“准盟友”关系,但双方的诉求仍存差距。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能仍会保持一定距离。
      “因为印度的最终目的是取得大国地位,增强战略自主性,实现‘自由飞翔’,而不是被美国的同盟体系捆绑、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随从和附庸。”胡仕胜指出,如果这种自主性的获取,以损害战略自主性为代价,那么,这就成为一种悖论。
      此外,美国对印度式民主仍有不同看法,时常会在价值观上加以敲打,不想自己“灯塔”的身份被拉低。
      不过,胡仕胜提到美印合作的两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国防军工合作,以及两国军工之间的相互依存能发展到什么地步?美国试图通过一系列机制安排、基础性文件的签署以及军工合作,实现对印度的控制。印度则试图维持战略自主,但问题是,印度最后可能会身不由己,难以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将对中国的周边环境构成挑战。
      二是,双方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能深化到什么地步?印度人口规模庞大,如果中低端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发展完善,将对周边国家产生较大的挤占和冲击效应。如果美印再在高端产业链、供应链上开展合作,将使中国“两头承压”。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这种潜在趋势需要严肃对待。
    (据《解放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