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不结盟运动”国际影响力扩大

  •     澳大利亚“对话”网站近日发表文章,题为《面对乌克兰冲突和中美紧张关系,全球南方正形成新的外交政策:积极不结盟》,作者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弗雷德里克·帕迪长远未来研究中心临时主任乔治·海因。文章摘编如下:
        乌克兰冲突与巴西有什么关系?从表面上看,或许没多大关系。
        不过,在上任后不久,巴西总统卢拉为给东欧的这场冲突带来和平付出了很大努力。之所以如此,一个原因是该国表明,它在这场冲突中不会选边站队。因此,巴西正在开展所谓的“积极不结盟”。这里指的是全球南方——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拒绝在大国冲突中选边站队、严格关注自身利益的一种外交政策方针。这是《经济学人》杂志所描述的“如何在超级大国的分裂中求生存”的方针。
    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
        这种新的“不结盟”与各国在几十年前采取的类似方针的区别是,在它发生的这个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比当初高得多,新兴大国就是在它们当中出现的。例如,就购买力而言,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七国集团的先进经济国家。这种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让积极不结盟国家获得了更大国际影响力,使它们能够以之前无法想象的方式打造新的倡议和外交联盟。
        推动积极不结盟成长的是竞争加剧,以及我所认为的美国与中国酝酿中的第二次冷战。对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来说,同时与华盛顿和北京保持良好关系对经济发展以及贸易和投资流至关重要。
        在这场日益激烈的冲突中选边站队根本不符合它们的利益。与此同时,不要把积极不结盟与中立混为一谈,后者是国际法规定的法律地位,需要承担某些责任和义务。保持中立意味着没有立场,但积极不结盟不是这样。
        积极不结盟也不是政治上在大国之间保持同等距离。在有些问题上的积极不结盟政策完全有可能采取比较靠近美国的立场。而在其他问题——如在国际贸易问题——上这个国家可能会更多地站在中国一边。
    外交政策不选边站队
        这种形式的不结盟需要一种高度精密的外交,检视每个问题的是非曲直,并且作出深谙治国之道的选择。
        就乌克兰冲突而言,这意味着既不支持俄罗斯,也不支持北约。在全球南方,巴西并不是唯一采取这一立场的国家。
        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各地,多个重要国家拒绝支持北约。其中最突出的是印度。尽管该国近年来拉近了与美国的关系,而且加入了有时被称为“亚洲北约”的四方安全对话(还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但拒绝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还大幅增加俄罗斯石油进口。
        印度总理莫迪即将出访华盛顿,在他与拜登的会谈中,印度的不结盟立场大概会列入议程。
        除了印度之外,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些国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南非、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都拒绝支持北约。
        尽管这些国家中有一些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但没有一个国家想把它们认为的欧洲战争变成全球战争。
    西方主导秩序受质疑
        华盛顿似乎对这种反应感到意外,它把乌克兰冲突描绘成善恶之间的选择——关系到“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未来。同样,在与苏联的冷战期间,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说不结盟是“不道德的”。
        俄罗斯把新的不结盟运动视为提升自身地位的契机,拉夫罗夫外长往返穿梭于非洲、亚洲和拉美各地,为莫斯科反对制裁的立场寻求支持。反过来,中国加紧活动,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但我认为,积极不结盟既依赖地区多边主义与合作,又依赖这些引人关注的会议。卢拉最近在巴西利亚召集的一次南美外交峰会——这是十年来首次举行此类会议——表明巴西意识到有必要与邻国合作,以推动其国际倡议。
        这种共同行动的必要性也是由该地区经济危机推动的。2020年,拉美遭遇12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下滑,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下降了6.6%。该地区也是全世界新冠肺炎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尽管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8%多一点,但占到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近30%。在这样的背景下,夹在大国争斗当中是令人不快的,所以积极不结盟引起了共鸣。
        除了初现的美中冷战和乌克兰冲突,不结盟以“积极”的新化身复活,表明全球南方对于二战以来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普遍感到幻灭。
        人们觉得这种秩序日益受到削弱,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债务、粮食安全以及移民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需求反应迟钝。在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看来,呼吁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似乎只符合大国的外交政策利益,而不符合全球公众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此多的国家积极拒绝卷入“我们对抗他们”的动态或许并不令人意外。
    (据《参考消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