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不应陷入“去风险”伪命题

  • 赵永升

        欧盟日前发布了备受外界关注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文件,该文件阐述了欧盟如何使其经济更具韧性,并且识别新出现的风险。路透社称,这份文件虽未点名中国,但强调欧盟应与有共同关切的国家合作,并使用了“去风险”一词,暗示要减少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不过,欧盟官员承认,大部分成员国都持谨慎的态度。
        由于欧盟将在布鲁塞尔举行领导人峰会,各国首脑很可能将讨论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安全战略”文件的出台,潜台词显然是欧盟各国要在对华经济合作方面“统一思想和立场”。这份文件特意提到,一些出口和投资可能将“具有军事意义的一小部分关键技术”泄露给外国的敌人,比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6G、生物技术和机器人技术。
        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首次提出了欧盟的“去风险”战略。不久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接受新加坡《海峡时报》采访时,再次谈及全球去风险,尤其是欧盟去风险的趋势议题。外界注意到,关于欧盟和七国集团(G7)的对华策略话语,已经从“脱钩”争论变成了以“去风险”为中心。博雷利强调“脱钩”与“去风险”之别,同时指出必须注意“去风险”和“脱钩”之间的边界。
        关于欧盟高层和欧洲学者经常提到的中欧经济关系现状,一方面要看到,毕竟欧盟与中国之间有高达约24亿欧元的日均贸易额,足以让欧盟稍有调研的官员意识到,“脱钩意味着欧盟不打算与中国进行经济往来”,而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代价是欧盟国家不可承受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欧盟方面与欧盟重要国家领导人的理念会保持有机的联系,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近年来多次表达的“自主欧洲”思路,与博雷利“非常赞成欧洲有自己的政策”就是一脉相承。尽管博雷利等人认为欧盟与华盛顿之间的关系,比与北京的关系更密切,但欧盟与美国并非总是有相同的利益。在关键时刻欧洲需要彰显自己的战略自主。
        从“脱钩”到“去风险”,博雷利称“脱钩”一词意味着不打算与中国进行经济往来,而“去风险”则不同,仅涉及避免风险,简而言之就是减少对中国的“过度依赖”。这种对措辞变化的理解,仅为欧盟对华所持“去风险”政策的“表”。那么,措辞变化揭示出的“里”又是什么呢?
        其一,与美国不同,多数欧盟国家决策者并未将中国视为对其有威胁的“首要对手”,因而还是认同需要与中国合作。其二,中欧之间的价值链依赖度比较高,而出于生产成本与加工模式考虑,除非确有必要迁回欧盟的些许产业,将绝大部分产业迁回欧盟本土并不现实。其三,在世界三大经济体美中欧的三角关系中,中美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进入竞争状态,这是显而易见的;而面对中美在全球诸多领域的全面竞争,作为主权国家联合体的欧盟只能选择这样的角色:尽量做旁观者,必要时维护自身的利益。
        中方已多次强调,所谓“去风险”是伪命题,中欧经贸合作基础好、成果多、潜力大,双方是相互依赖、互利共赢的关系。中国是欧盟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伙伴,希望欧方为中方企业提供公平非歧视性的营商环境,避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安全化。
        关于博雷利称“‘去风险’不能是一个口号,它必须转化为政策”,笔者认为其操作起来难度极大。毕竟口号好喊,政策难出。试问,究竟何种产业的何种企业的何种产品,可以归入“去风险”的范畴,却又不落入“脱钩”的窘境?其实,“去风险”和“脱钩”之间的边界,涉及的是学术和法理系统研究难题,绝非短期可就。欧盟的企业界、学界和民间,尤其是欧盟的决策层需谨防的是,对中国“去风险”切莫走到“去机遇”“去合作”的歧路上去。
        至于中欧之间更具潜力的合作,笔者认为可以优先扩大与所谓的“风险”关联性不大的产业或领域,例如绿色创新产业和金融创新产业等。这些新兴的产业与传统的“风险”关系不大,而其产值和潜能却颇大,可谓四两拨千斤。
        总之,作为一个具有和中国一样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大陆,欧洲还是要更有自己的主见。中欧之间的“同”其实远高于“异”,因而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欧只有合作才能抵御更大的风险。(据《环球时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