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6月30日宣布了新的出口管制措施,限制该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巨头阿斯麦(ASML)对中国的芯片制造设备出口。该限制措施将从9月1日起生效。彭博新闻社此前报道称,尽管这些措施没有具体提到中国或ASML,实际是旨在限制该公司三种型号的机器对华出口。ASML是半导体供应链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几乎垄断了芯片制造商生产最先进芯片所需的主要光刻设备。毋庸置疑,限制措施的背后又是拜登政府的操纵。
实际上,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前夕,《华尔街日报》曾放出风声表示,拜登政府打算延长豁免,允许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制造商保持在中国大陆业务。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削弱美国在芯片上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效果。
但半个月时间不到,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美国政府又在芯片领域对华收紧政策。路透社称,美国和荷兰企图给中国芯片制造商来一套“组合拳”。
在美国拉着盟友动作不断的背景下,外界关注到,7月3日晚间,我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美国主导的“芯片联盟”
扩大到欧洲?
美国对华科技打压早已无所不用其极,而对于美国将更进一步扩大对华芯片限制的决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宁南认为,此举强化了美国对芯片生态的主导权,其次表明美国主导的芯片生态已经从亚太地区的“芯片四方联盟”扩大到了欧洲。
周宁南表示,美国对欧洲芯片企业阿斯麦公司(ASML)的这种长臂出口管制,从最开始先进的EUV光刻技术逐步扩大到了DUV技术,体现了美国在芯片霸权领域对欧洲技术主权的蚕食。
“一方面美国芯片霸权对中国芯片行业的影响范围在扩大,就是从2022年10月颁布的针对14纳米以下的先进芯片技术限制,扩大到了一部分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因此受影响的产业势必会扩大,比如说可能会影响到车载芯片。另一方面,这次美国成功压迫荷兰收紧对华出口管制,也会助长未来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野心。美国在对华芯片出口管制问题上,一直就是采取这种切香肠的策略,从个别企业到先进芯片,再到目前的部分成熟芯片,应该说是欲壑难填。”
彭博社早前报道称,拜登政府一直在向荷兰和其他国家施压,要共同阻止中国进一步发展芯片产业,以及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技术方面取得进展,同时防止中国加强其军事能力。美国为此推出了广泛的出口限制措施,限制企业向中国公司出售一些先进的半导体和芯片制造技术。
实际上,荷兰和日本官员在今年1月原则上同意加入美国的行动,而这三个国家也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国。而据彭博社今年4月的报道指出,阿斯麦的首席执行官温宁克多次表示,美国主导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最终会推动中国在先进芯片制造方面成功研发出自己的技术。
是否影响
得到“豁免”的企业?
在美国政府去年出台芯片禁令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都无法再向中国大陆出售美国规定的先进制程芯片以及芯片制造设备。但在布林肯访华前夕,有美国官员表示,将“允许”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芯片制造商在中国大陆维持或扩大现有芯片制造业务,“并且无需担心拜登政府的报复”。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商务部负责工业和安全的副部长埃斯特维兹在一场半导体产业协会会议上说,拜登政府打算延长芯片出口管制豁免期,允许三星、SK海力士和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商将美国芯片制造设备运送到它们在中国大陆的工厂。
“豁免”政策的风声一经放出,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都表示“松了口气”。据韩联社此前报道,韩国半导体业界人士对此表示欢迎。一名韩国业内人士表示,总体上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值得肯定。目前在中国投入启动的存储器生产线若想持续运转,就需要技术升级,而美国若出台允许这种技术升级实现的措施,将大大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
而对于荷兰计划限制阿斯麦(ASML)及其他公司的某些设备的出口会否影响这一“豁免”政策,周宁南表示,这是美方的一种权宜之计。它反映了美国在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方面阻力比较大,因此采取的是“机会主义”的对华出口管制的办法。
“一旦一些要求在实际中碰壁,比如,面对韩国企业和中国台湾地区企业比较大的反对声音,那么美国就算是在芯片法案这样经由国会通过的法律条款中,也会存在一些变通的渠道,所以会出现豁免政策,然后再从荷兰换一个角度进行突破,重新收紧制裁政策。”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战略。”周宁南指出,美国放松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产品生产的要求,但是通过与荷兰联手,加强对中国大陆芯片企业生态建设的遏制,其实是在传递一种美国的信号,那就是打击中国大陆芯片自主能力,而同时试图平衡各芯片企业利益的信号,其根本意图是“动摇国际社会与中国共同建设开放共享芯片生态意志的一种麻痹策略”。
“对等反制”
在美国绑架盟友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的背景下,外界关注到,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7月3日,中国相关部门发布公告,决定自8月1日起,对镓和锗两种关键金属实行出口管制。
镓、锗都是重要的稀有金属,在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镓被称为“半导体工业新粮食”。因此,金属镓不仅被中国作为战略性储备矿产之一,也先后被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列入战略性或关键矿产目录。
据亚洲金属网金属百科介绍,目前,我国金属镓的消费领域包括半导体和光电材料、太阳能电池、合金、医疗器械、磁性材料等,其中,半导体行业已成为镓最大的消费领域,约占总消费量的80%。随着镓下游应用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半导体、太阳能电池行业,未来全球对金属镓需求将稳步增长。
需要强调的是,镓金属十分稀有,据长江有色金属网报道,全球探明的金属镓储量仅有27.93万吨,中国拥有19万吨,占比达68%左右。从全球产量来看,中国产量占比最高。
另外,锗也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之一,在半导体、航空航天测控、核物理探测、光纤通讯、红外光学、太阳能电池、化学催化剂、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表示,关键矿产资源因为扼守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咽喉,因而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成为大国博弈的一块新战场。
一位匿名业内人士表示,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纷纷制定战略,不断发布并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以维护其在尖端高科技领域的战略安全。中国与美欧之间对关键矿产的竞争关系到产业发展和大国竞争,已不可避免。
陈凤英表示,近几年来,美国为打压中国高科技,在全球拉拢盟友,构建小院高墙,进行脱钩断链。尤其是日本和荷兰在美国的胁迫下,先后收紧了对中国半导体的出口管制。现在美国又在酝酿收紧AI芯片的出口,在这种欺人太甚的情况下,中国两部门的出口管制也算是一种对等反制方面的安排。
另外,陈凤英认为,资源是有限的,开采资源也意味着较大的环境成本,通过出口管制实现对有限资源的保护,也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一种体现。
首先喊苦叫痛的是美企
国际关系专家、时事评论员陈冰分析称,以前美国和荷兰限制的是最先进的光刻机,现在则把次先进的光刻机也列入限制范围。换句话说,美国和荷兰就是滥用出口管制,来扼杀中国发展先进半导体芯片的可能,去年设限的是制造10纳米及以下制程的光刻机,现在设法把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止步于14纳米制程。
但同时,美国政府的安全泛化做法和美国企业的市场理念也产生了冲突,特别是现在美国政府收紧对中国市场“特供”芯片的范围,直接伤害到美国企业利益。
英伟达总裁5月份说过,美中之间不断升级的“芯片战争”,会伤及美国科技行业。中国是科技产业非常重要的市场,中国如果没办法买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自己做出来。
英伟达的财务长近日又发出警报,说美国加大对华芯片及设备和技术出口限制,将导致美国工业失去在中国市场竞争和领先的机会,他甚至警告这种市场机会的丧失,将是永久性的。
我们可以看出,美荷日韩加大对中国半导体和技术出口的措施,会加大政府和企业间的矛盾,政府强调的安全和企业看重的市场之间,将有一场越来越激烈的交锋。所伤害的不仅是中美、中荷等政府间的关系,也将伤害美荷日韩的半导体企业。(据直新闻、环球网、《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