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产业界怎么看首个“中国战略”

  •     备受关注的德国政府首份“中国战略”7月13日公布。按照媒体的报道,这份文件由德国外交部牵头起草,经执政联盟内部和政府各部门争论后达成妥协,是联邦德国历史上第一份作为文件出台的“中国战略”。该文件称,德国的对华政策植根于欧盟的对华政策,德国希望继续与中国开展经济等各方面合作,“与此同时,我们迫切需要降低风险,但并不追求脱钩”。德国《明镜》周刊认为,该战略的核心概念是“去风险”和“减少依赖”;文件还采用了欧盟委员会描述中国的“三合一”词汇,称中国“同时是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美国“政治新闻网”称,德国的这份文件受到欧洲等地区政商界热切期待,他们急切地想了解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对华政策。针对德国的“中国战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言人13日表示,将中国视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看待中国和制定对华战略,只会加剧误解和误判,损害双方合作与互信。
        国际关系专家、时事评论员管姚分析称,对德国这份国别战略文件,英国路透社给了两个前置词,所谓承诺已久,也是延宕已久,这实际上也代表了美西方对此议题的关注视角,而国际政治期刊执行主编海明·霍夫,则将这份战略称为德国政府业已成形、修正规则的所谓“去风险”方案。
        德国三党联合政府起航之初,“红绿灯”执政联盟得以实现的协议前提之一,就是总理朔尔茨所承诺强调的,要全面评估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要就与中国如何打交道拿出系统办法。重新评估拟订对华战略的国内外背景是,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去年中德贸易总额高达2450亿欧元,折合超过人民币18000亿元。作为全球可数的出口大国,德国去年对华出口额已占对外出口总量的8个百分点。按照《经济学人》统计,对德国市值最大的15家上市公司,中国市场的营收贡献度更高,超过10个百分点。
        就外部环境而言,欧盟也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牵头推动下,正制订对华新战略,现在美西方叫得山响的所谓“去风险,不脱钩”,最先倡导的“专利权”,也是记在冯德莱恩名下,而她本人就是德国人。此外,欧洲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也让德国对所谓地缘政治风险有了更大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举例而言,去年俄乌冲突打响是在2月24日,3月间德国在俄投资多年的宝马与大众汽车就撤资退出了。同时,对华政策协调与调整,也是美国持续对欧施压的一个方向,美欧就中国方向进行的跨大西洋政策对话会,在拜登政府上台后,已进行了好几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联合政府出台对华新战略,是国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塑造的结果,也是三党联盟相互施压叫价达成的政治妥协。当然在此过程中,最应也最值得重视的无疑是业界声音。就在柏林政府发布“中国战略”前一天,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发布声明,协会主席卡尔·霍伊斯根声明强调,必须确保柏林政府不能对出口业务实施干预,不能致力“孤立中国”。
        管姚表示,德国总理朔尔茨多次公开表示,制定对华新战略意在“去风险”,要以多元化来抵消“过度依赖”。但正如李强总理在达沃斯夏季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一针见血指出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从未改变,所谓降依赖、去风险根本是伪命题,应该由企业作出判断和选择。VDMA的最新声明,无疑是对李强总理观察结论的再次佐证,是来自德国产业界基于现实世界与正当权益的判断抉择。为什么强调不希望看到政府之手对于德企出口的过度干预?因为这是对产业链、供应链乃至全球市场的人为扰动。为什么不希望看到所谓“孤立中国”,中国外长秦刚在访德期间,当着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的面,说得再清楚不过: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中德、中欧双方都应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契约精神,保持相互开放,不要把正常的经贸投资合作政治化,不要人为干预市场行为。至于何为中德关系中的真正风险,李强就任总理后首次外访行程的第一站,也是选择了德国,他在与德国产业界对话座谈时,有一个传播极广、全球刷屏的观察金句,对此作出了最佳诠释: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当然,德方所谓最新涉华战略,也是“红绿灯”执政联盟政治妥协的结果,这也是这份战略一再推迟发布的原因所在。联合执政的绿党目前占据外长及经济部长两大内阁要职,而其在经贸议题上持相对强硬的立场,对华战略中对出口管制的考量,对于德企对华投资及所谓敏感技术与管理的输出限制,一定程度上也是绿党推动的结果。所以,未来这份战略文件多大程度上会形成具体政策,恐怕需要长期追踪观察,不排除业界会有持续的反弹,甚至在执政联盟内部,也会有进一步的摩擦碰撞与博弈。
    (据直新闻、环球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