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旧闻
彭德怀:在安东指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
温海波(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宋群基(《抗美援朝精神研究》杂志执行编辑)
今年——2023年7月27日,是伟大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纪念庆祝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光辉节日之际,我们回顾历史,追根溯源,重温70多年前面临这场大战的“前奏”,对于今天加深认识这场战争胜利的辉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力主出兵 临危受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内战,美国立即武装干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时刻关注朝鲜战局的发展变化。正值朝鲜人民军南下势如破竹之际,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致使朝鲜人民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朝鲜战局出现极其严重的局面。当夜,金日成紧急召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提出请求中国紧急出兵援朝。10月3日,朝鲜劳动党决定,派出中央常务委员、内务相朴一禹到北京,送来10月1日由金日成和朴宪永签名给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10月4日、5日,毛泽东主席连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是否出兵援朝的问题。经过充分、认真讨论,在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彭德怀慷慨陈词:“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彭德怀的发言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主要领导的赞同。中央政治局会议,全面分析权衡了利弊,全面分析研究了参战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后,于10月5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战略决策。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犯。10月8目,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坚定地表示:“服从中央决定。”调兵遣将 排兵布阵彭德怀走马上任,雷厉风行,于当日(10月8日)上午,便带领秘书张养吾、警卫员郭洪光、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成普、翻译毛岸英等,乘飞机抵达沈阳。9日上午,在东北军区司令部召开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出兵入朝的重要战略部署,要求各军在十天内做好入朝作战的一切准备。会后,彭德怀听取第13兵团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洪学智的建议:原定先期出兵两个军过江入朝,显得兵力不足,应由四个军同时过江。彭德怀认为这个意见很好。10日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上述意见。当晚,彭德怀带领他从北京、沈阳选调的有关人员及随行人员,乘火车连夜赶往安东(今丹东)。深夜,在奔驰的列车上,他召集全体人员,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党小组,选举毛岸英为党小组组长。11日上午,彭德怀一行抵达安东,驻进第13兵团司令部山上街21号。立即听取邓华、洪学智等第13兵团领导同志关于当前朝鲜战局形势的汇报,分析研究敌军动向及我军入朝部署。会后,在邓华、洪学智等陪同下,前往鸭绿江边视察过江地点。他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预见到:一旦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将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困难,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他指示:要在鸭绿江上多架浮桥,确保志愿军和军需物资安全顺利过江。当天,彭德怀收到毛泽东的复电:同意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同时过江。此时,邓华、洪学智又提出:即使四个军同时过江,仍显兵力不足,因为敌我军力相差悬殊,我们要消灭美军一个师,需要两个军的兵力,因此,建议中央赶紧增派部队。彭德怀认为这个建议很有道理,立即向中央报告。中央军委对彭德怀的意见十分重视,迅速调动部队:命令宋时轮立即率第9兵团昼夜兼程,赶往东北边境地区集结;命令正在湖北准备搞生产的第50军立即北上到吉林省整训待命;又令守卫天津的第66军向安东地区进发,以加强后备军事力量。10月12日,彭德怀与邓华、洪学智等共同研究部署各部队分三路,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今集安)过江入朝;并特别强调:要严格保密,隐蔽过江,夜行晓宿,以麻痹敌人。当晚,彭德怀又收到毛泽东的电令:10月9日命今暂不执行,13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请他与高岗明或后日来京一谈。当晚,彭德怀乘火车离开安东前往沈阳。13日晨,彭德怀与高岗同乘专机去北京。13日下午,彭德怀和高岗参加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的政治局紧急会议,再次讨论出兵援朝问题。原来,前往苏联谈判的周恩来回电: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还没准备好,暂不出动。毛泽东坚定地表示:即使没有苏联空军掩护,中国也必须出兵援朝。彭德怀立即电告邓华:“出兵方案不变。”10月15日,彭德怀与高岗乘专机回到沈阳,立即召集东北局和东北军区负责人,传达政治局会议坚定出兵援朝的决定。当晚乘火车于16日上午回到安东,立即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政治局会议决定出兵援朝参战的决定。并对志愿军各部队出动作战作进一步动员和具体部署:各军、师入朝后的战略位置、主要任务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安排。17日下午5时,毛泽东电令彭德怀、高岗:18日来京一谈。当晚,彭、高乘火车离安东去沈阳,18日上午,乘专机抵京,参加毛泽东主持召开的重要会议,听取已回京的周恩来介绍与斯大林会谈情况。鉴于斯大林不同意出动空军掩护志愿军作战的情况,毛泽东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多大困难,志愿军援朝不能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应按原计划过江。”当晚,毛泽东签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动命令。19日晨,彭、高从北京乘专机9时抵达沈阳,向东北局和东北军区负责人宣布志愿军于今日黄昏开始分批过江入朝。下午,彭、高乘专机回到安东,立即召开第13兵团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立即出兵入朝决定,再次研究部署各部队过江路线及入朝后的进驻位置。会后,彭德怀又匆忙来到鸭绿江边视察,并再次强调:各部队过江后要夜行晓宿,隐蔽行动,决不能让敌人摸到我军行踪。当天黄昏,彭德怀带领军事秘书杨凤安、警卫员郭洪光、黄有焕,乘坐苏式嘎斯-67吉普车,由年仅19岁、熟悉东北地形的司机刘祥驾驶,驰上鸭绿江公路大桥(今断桥):后面紧跟一辆由通信处长崔伦带领两名译电员和3名机要报务员的卡车,与正在大桥上急行军的第40军先头部队第120师擦肩而过,率先进入朝鲜新义州,受到朝鲜外务相朴宪永的迎接;更受到世界舆论高度评价:在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军事统帅,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身先士卒深入变幻莫测的战场……完成部署 严阵以待彭德怀率先跨过鸭绿江入朝之后,志愿军各部队,按着彭德怀事先在安东已经确定的战略部署和过江的时间、路线,分别从西线安东、中线长甸河口、东线辑安,迅速有序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战场。第40军,由军长温玉成、政委袁升平率领,10月19日晚从安东过江。第118师从河口过江后沿义州、朔州、北镇、温井向熙川以南前进;第120师从新义州直插旧仓洞、龟城、泰川、宁边,向德川、宁远前进;第119师随第120师后前进:第39军在军长吴信泉、政委徐斌洲的率领下,第117 师于21日夜从河口过江,进入朔州以南向泰川前进;第115 师、116师,21日、22日夜从安东过江入朝:第42军在军长吴瑞林、政委周彪率领下,10月19日晚从辑安过江入朝;第38军在军长梁兴初、政委刘西元率领下,22日晚从辑安过江入朝;第66军在军长肖新槐、政委王紫峰率领下,25日、26 日晚从安东过江入朝;第50军在军长曾泽生、政委徐文烈率领下,26日、27 日分别从辑安、安东过江入朝;炮兵第1师23日晚从安东过江入朝;炮兵第2师22日晚从河口过江入朝;炮兵第8师19日晚从辑安过江入朝。第13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19日晚从安东过江入朝;副司令员韩先楚19日从河口过江入朝;司令员邓华23日率领第13兵团机关从河口过江入朝;毛岸英随第13兵团机关过江入朝。同时,根据毛泽东主席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决定:东北行政区为志愿军总后方基地,一切工作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负责调度指挥。所以,高岗致电彭德怀:请彭总放心,现在东北区支前工作整个机构已开始运行……现在集中的给养大都集中在沈阳北,现在第一分部已过江,正在组织二、三分部。并告知彭总:此前已于10 月11日夜,由第42军后勤部和战勤169师505团合编志愿军后勤第一分部,从辑安过江进至江界、别河里、武坪里沿线设立兵站,囤集作战物资。从11日至25日止,前运弹药9200多吨,油料5300多桶,粮食8250吨,豆油、粒盐250 吨,各种干菜1550吨,马料1600吨,分别囤积在龟城、新仓、别河里、前川等地区。彭德怀自10月8日受命到19日过江,仅仅只有12天时间,在北京、沈阳、安东之间往返奔波,日理万机;又于19日入朝至25日打响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枪,仅仅6天时间,完成了全部战略部署。特别是他确定的“秘密过江”的战略方针,使首批入朝参战部队无声无息地安全过江入朝,分别到达朝鲜预定地域隐密待命。这不能不说是我军创造的一大奇迹;而号称具有敏感神经的美国情报机关竟然没有收集到一点点信息,不能不说这是美国的一大耻辱和悲哀。这充分彰显了彭德怀身经百战,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智勇双全、深谋远虑的大将风采;高超军事指挥艺术、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风范。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头部队全部入朝后,朝鲜战场局面出现了全新态势: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为一方;以麦克 阿瑟为总司令的以美军为首、由16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为另一方,在广阔的朝鲜北部战场上,形成了两军对垒,摆开了决战阵势。彭德怀以更大的胆略、气魄、勇气和智慧,与骄横跋扈、不可一势的麦克阿瑟进行对决。即将展开一场拼杀博弈,反复较量,震惊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一次国际性局部战争。其结果如何,究竟谁胜谁负,将由历史作出最公正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