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直观的侦察

  • 朱京斌 梁梵

        俄乌冲突中,无人机起到重要作用,它们主要负责实时传回目标图像,帮助炮兵提高打击效能。这是一种典型的航空照相(摄影)侦察方式,也反映了从古至今军人的主要诉求——“知道山背后有什么”!
    60%区域重叠
        航空照相被誉为“最直观的侦察”,通过在飞机上安装大型连拍相机,对飞过的区域连续拍摄,然后通过照片(或视频)判读获取地面情报。部队为掌握更准确的信息,每两张航拍照片至少有60%的区域重叠,以便从多个角度予以确认。这些照片经投影仪放大后,能反映地表细微变化,进而制作高精度地图。航空拍摄时,相机焦距越长,地面图像越清晰,获得的细节越多。但长焦照片的视角狭小,需要拍摄更多的照片,进行多次飞行,耗时长,费用高。一般情况下,航空测绘多采用152毫米的长焦镜头,以兼顾拍摄范围和图像清晰程度。按所用技术区分,航空照相有可见光摄影和红外摄影两种,为保证效果,一般是两种照片同时拍摄,再交叉验证。
    “先睹为快”定胜局
        历次战争和冲突中,航空照相侦察比比皆是,谁能“先睹为快”,谁就能稳操胜券。
        二战初期,德国空军广泛列装Fw-189侦察机,携带著名的徕卡大口径高速相机,加上它的机翼载荷低,转弯灵活,双尾撑结构很难被打坏,生存力高。东线战场上,它经常在苏军阵地上空溜达,引导炮兵准确射击,而苏军一度缺少中大口径高炮,对飞在3500米左右的Fw-189无可奈何,而苏军少数歼击机又忙于争夺制空权,无力追剿“拍了就溜”的侦察机。于是,苏军统帅部下令,打下这种非武装的侦察机,战绩等于打下一架战斗机,可以获得勋章,鼓励军人踊跃建功。与德军装备专用侦察机不同,美苏更多的是拆除战机武装,减轻重量,充作前线侦察机使用。
        二战后,各国更加重视航空照相侦察,一方面通过改进相机,能拍摄出更清晰的照片,获得更多情报,另一方面大力研制专职的高空侦察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的美国U-2侦察机。正是在1962年10月14日由U-2拍摄的照片中,美国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的导弹基地,引发人类最接近毁灭的一次核危机。
    侦察手段更加丰富
        然而随着地空导弹发展,出动高空侦察机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像U-2就在多国被击落多架,再无昔日风光。尽管美国后续开发了速度超过3倍音速、飞行高度超过3万米的SR-71“黑鸟”侦察机,可以无视大多数地空导弹的打击,但穿越别国领空带来的严重政治影响,也让航空照相侦察受到限制。当然,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运行太空轨道的侦察卫星拍摄精度越来越高,尤其数字图像传输技术做到实时传输图像,侦察机的地位一落千丈。但在前线侦察任务上,侦察机反应速度快,情报间隔时间短,还有一定的优势,因此,RF-4E、米格-25R等少数由战机改装的战术侦察机仍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无人机特别是民用无刷电机多旋翼无人机技术扩散,极大地丰富了航空照相侦察手段。以此次俄乌冲突为例,由于地面防空武器密布,双方有人驾驶侦察机都难以抵近拍摄,倒是可实时传输高清画面的民用无人机,因其体积小,噪声低,能长时间悬停,被广泛用于目标搜索、炮兵校射、毁伤效果评估等作战任务。
        尽管这些无人机易受干扰,飞行半径不过十几公里,但作为前线侦察机已经够用,更重要的是它价格低,能批量采购。近日,俄方就展示刚到货的千架四轴旋翼无人机,宣称要用它们“遮蔽敌人的天空”。之前,俄乌军方都将无人机操控手作为重点打击对象,致使无人机操控手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足14天,但现在参战的无人机操控手已经借助网络信号基站,通过Wi-Fi远程操控无人机,敌军炮弹即便炸毁信号基站本身,但置身别处的操控员却毫发无伤。
        在新一代数据传输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通过卫星通信,无人机能实时传输战场画面,传统的航空照相侦察已进化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了。(据新民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