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中东“和解潮”需解决深层问题

  •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8月1日刊登题为《中东的改头换面是海市蜃楼吗?》的文章,作者是国际危机研究组织中东和北非项目主任约斯特·希尔特曼,全文摘编如下:
        7月中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完成了对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高调访问,此行为苦苦挣扎的土耳其经济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在土耳其与沙特、阿联酋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近十年的冰冻期后,此访让外交上日益解冻的趋势达到了顶点。
    关系正常化成潮流
        这不是中东出现的唯一此类协议。2020年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同意与巴林和阿联酋建立正常关系,这是自1994年以色列与约旦签署和平条约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首次实现关系正常化。几个月后,摩洛哥以及随后的苏丹也加入了该协议。今年3月,伊朗和沙特在经历了长达7年的对抗后同意恢复外交关系。5月,就连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总统也不再受到冷落,在被孤立了十多年后,最终重新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接纳。
        乍一看,此起彼伏的关系正常化协议似乎标志着该地区摆脱了2010年至2011年阿拉伯起义所引发的十年动荡。
        但是观察人士应该当心,不要过于夸大这种表面上的巨大改变,该地区冲突的许多潜在助推因素仍基本上未得到解决。事实上,中东各国政府之间关系正常化趋势可能进一步加深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积极外交结出硕果
        2020年拜登当选美国总统,这让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愈发感觉需要更多地利用自发的外交手段来化解地区紧张局势。面对国内出现的社会和政治两极分化严重的局面,美国似乎将关注点放在国内;在外交政策上,拜登政府也在重新采取奥巴马政府确立的“转向亚洲”策略。
        在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美国做出的安全保证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这给该地区的外交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2021年,沙特及其海湾地区盟友决定结束对卡塔尔长达4年的封锁。
        中东新形成的关系正常化趋势在2023年上半年带来了最激动人心的一些成果。经历了多年的敌意与猜疑后,沙特和伊朗今年3月同意恢复外交关系。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关系正常化动向,是一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为恢复与叙利亚政权的关系所做的努力。
        从防范冲突的角度来看,中东转向外交手段和关系正常化的做法带来了无可争辩的好处。该地区一些相互交织的冲突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发展为局势的严重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拥有现存的沟通渠道并积极采取外交手段显得至关重要,哪怕直接的交战方并未参与其中。
    深层问题仍待破解
        然而,这些对话能否有助于解决导致该地区冲突的深层力量,现在还远不能下定论。长期以来围绕伊斯兰教在政府中所发挥作用展开的争论就是这样的一个助推因素,导致埃及等国,尤其是卡塔尔和阿联酋之间反复出现不稳定和紧张局势。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的是,种族和宗派上的分歧,以及一些国家想要获得地区主导地位的想法,影响并重构了与伊斯兰主义相关的问题。
        同样,目前尚不清楚沙特与伊朗的协议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伊朗在该地区的力量投射。从近期来看,该协议可能会大大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尤其是也门的局势。不过,虽然伊朗可能会敦促胡塞组织与沙特达成协议,它却不大可能减少自己在该地区留下的印记,也不大可能减少对它在该地区的代理人及盟友的支持。巴沙尔·阿萨德或许做到了让叙利亚重新加入阿盟,但是阿盟这个阿拉伯国家集合体不仅严重分裂,也没有什么实权。只要西方对叙利亚的制裁仍在,或者只要巴沙尔·阿萨德继续让自己的生存完全依赖于伊朗和俄罗斯,海湾地区的投资就不会大规模地进入大马士革。而沙特和伊朗很可能会继续围绕地区影响力展开争夺。
        《亚伯拉罕协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尽管该协议带来地区盟友关系的重大改变,但许多可能酿成冲突的隐患,尤其是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占领,并未得到解决,甚至更加严重。
        《亚伯拉罕协议》对愈发岌岌可危的巴以和平前景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尤其严重。阿联酋官员认为,阿联酋与以色列更密切的关系将对这一问题产生积极影响,但迄今为止他们几乎拿不出任何证据。相反,现在由强硬右翼政府领导的以色列已经扩大了定居点,在其占领的土地上采取了更加严厉的军事措施,同时将分裂阿拉伯阵营视为重大胜利。
        也许最重要的是,中东的关系正常化浪潮似乎不可能帮助该地区受苦受难的人民。因为引发冲突的最深层因素与精英外交关系不大,而与各个国家如何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息息相关。
        今天的挑战更加严峻。中东现在面临着战争的创伤、广泛的青年失业和失控的城市化,更不用说气候变化和刚刚开始的向清洁能源的过渡了。目前,该地区没有一个政府有能力认真应对这些问题。(据参考消息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