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寒之地的反击战

  • 姜森

        100多年前,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协约国武装力量的威胁。苏俄红军以巧取胜,在北极圈内的极寒之地与协约国军队对决,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必须夺回阿尔汉格尔斯克
        据俄罗斯《红星报》报道,1918年3月3日,取得革命胜利的苏维埃政权领导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其他协约国成员不愿俄国就此抽身,于是决定武力介入俄国局势,企图令沙俄势力有机会翻盘。
        3月9日,英军以“履行盟国职责,防范德国舰队入侵”为由,在苏俄北方重镇摩尔曼斯克登陆。8月,协约国军队又侵占了阿尔汉格尔斯克。9月4日,以第339团为核心的5500名美军进驻阿尔汉格尔斯克。当时已经进驻这个城市的协约国军队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由英国将军艾恩赛德统一指挥。
        阿尔汉格尔斯克位于北德维纳河河口附近,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首府,也是重要的港口。通往莫斯科的铁路建成通车后,阿尔汉格尔斯克成为海外物资进入俄国的重要口岸。
        苏俄政府很清楚,一战期间沙俄政府在这个港口城市囤积了大量协约国援助的军火,如果协约国军队将其转交给正从西伯利亚进攻伏尔加河流域的高尔察克白卫军(忠于沙皇的反动军队),那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形势就危险了。因此,苏俄红军必须夺回阿尔汉格尔斯克。
        协约国认为,内外交困的苏俄短期内派不出像样的部队收复失地,但他们的算盘打错了。1918年11月,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从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抽调近卫部队,又从波罗的海舰队抽调精锐水兵,组建了红军第6集团军,任命萨莫伊洛为军长。
        虽然红军第6集团军是军级单位,但实际兵力只有不到1.4万人,其骨干还包括一些从东北亚地区招募的外国人。1918年冬,崇尚“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这一理念的萨莫伊洛,指挥部队向协约国军队发动进攻,打响了收复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战役。
    缓缓移动的“积雪”
        1919年1月,协约国军队占领了位于北极圈内、有数千居民的申库尔斯克。该城市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战斗主要发生在申库尔斯克南面的乌斯季帕坚加村和尼日亚亚格拉村。萨莫伊洛打算用3100名步兵从三个方向展开进攻。为此次行动提供掩护的炮兵部队,装备了十几门76.2毫米口径野战炮。
        在萨莫伊洛的计划中,他安排三支攻击纵队中战斗力最强的第160维利斯基团负责进攻两个村庄。这支部队由菲利普沃斯基指挥,下辖1300多名步兵、6门重炮和21挺重机枪。事实证明,萨莫伊洛的决策是正确的。当红军发起大规模进攻时,尼日亚亚格拉村由美军第339步兵团A连的官兵把守。他们在一个居高临下的陡坡上修筑了5座坚固的碉堡,每座碉堡中都配有两门轻型火炮,易守难攻。
        有意思的是,红军官兵竟然穿着衬衣衬裤打赢了这场仗。原来,这是一种独特的伪装战术。当时红军没有配备可以用来伪装的白色外套,于是指挥员命令部队官兵脱下皮袄,穿上棉裤和短棉衣,外面罩上当地农民常穿的白色衬衣和衬裤。这身伪装在雪地里与背景浑然一体,能让红军官兵隐蔽地接近敌方阵地,再突然发动攻击。在40米外,敌军肯定不会发现他们。他们甚至可以悄无声息地潜到敌方阵地前15米处。
        美军中尉米德事后回忆了那场令他难以忘怀的战斗。1月19日清晨,温度低至零下36摄氏度。米德派出的一批哨兵正待在村庄外一处狭小的哨所里。他们远远看到,在冻结的瓦加河上,“积雪”似乎在缓缓移动。等他们发觉情况不对时,红军的炮弹开始雨点般地落在尼日亚亚格拉村和乌斯季帕坚加村。美军意识到,移动的不是雪!紧接着,他们受到强烈的心理震撼:在阵地前方50米处突然响起枪声,一个个匍匐在地的“白色幽灵”猛然跃起,冲了过来。这时,红军的炮击结束了,双方从互相射击到展开白刃战。最终,哨所失守。米德中尉命令所属士兵立即撤退。他们唯一的退路是乌斯季帕坚加村通往外部的大街,但街口已被红军占据,而且架起了马克沁重机枪。“每往前冲一次,留在雪地上的士兵尸体就更多。前景令人恐惧,留在原地是肯定不行的。我们唯一的选择是绕着房子和棚子分散逃跑……我们慌不择路,连滚带爬,嘴里不停地祷告。”米德描述了当时的窘境。
        正当美军狼狈不堪时,一支白卫军赶来支援。他们点燃了村庄中的房子,借助浓烟的掩护对红军发动攻击。这两个村庄两度易手,直到夜里,白卫军和美军被赶出村庄,逃往申库尔斯克。
    干涉军狼狈逃离
        1919年1月23日,红军占领舍戈瓦雷村,切断了从申库尔斯克到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道路。红军第6集团军在进攻申库尔斯克外围时,接连突破三道防线,占领了16座机枪火炮工事,对申库尔斯克形成半包围圈。
        协约国部队知道申库尔斯克行将不保,美军上校格雷厄姆接到命令:伺机撤往摩尔曼斯克。1月24日午夜,萨莫伊洛指挥红军三支主力纵队抵达预定阵地,准备次日清晨对申库尔斯克发动进攻。格雷厄姆连夜组织队伍撤退。他们安静有序地顺着一条很少有人走的、被红军忽略的冰上道路偷偷溜走了。这是一次狼狈的逃跑。美军排长休·麦克费尔发现,穿着棉大衣不方便在雪地里行军,于是命令士兵将大衣剪到齐膝处。这样他们才得以在两天的时间里跋涉80公里。许多协约国士兵脚上穿的是沙克尔顿战靴,这种靴子底部不防滑,在冰面或积雪上行走非常容易摔跤。在没有雪橇可乘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干脆将靴子脱下来,只穿着袜子急行军,结果很多人的双脚被严重冻伤。
        在申库尔斯克遭遇失败后,美军指挥官斯图亚特面上无光,部队士气低落。协约国军司令部决定不再派美军上战场,而让他们执行仓库警卫任务。不久后,美军不打招呼就登船回国,成为干涉军中第一支撤离的部队。
        1919年3月31日,乘胜追击的红军决心夺取奥博泽斯卡娅车站,以切断协约国军队输送给养的铁路线,从而使协约国守军不战自乱。
        4月1日凌晨,一支红军部队乘坐百余辆摩托雪橇,悄无声息地向奥博泽斯卡娅进发。途中他们抓获两名法国哨兵,从哨兵的口中,红军得知了协约国军的确切部署。凭借这一情报,指挥官马费利诺夫一举突袭了奥博泽斯卡娅车站附近的扎伊卡村,村子里的160名法军在睡梦中当了俘虏。
        4月2日,协约国军队从奥博泽斯卡娅出发,对扎伊卡村发动反攻,而这恰好中了红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一部分留下来的红军部队,利用协约国军队之前修建的阵地工事进行防御,故意把敌人放到离自己30~50米远的地方,然后用重机枪和迫击炮予以重创。由于温度低达零下30摄氏度,协约国部队中有一半人身上有冻伤,没有能力再实施反扑。与此同时,马费利诺夫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乘坐雪橇出现在防卫力量空虚的奥博泽斯卡娅车站,与当地的英军第6约克郡步兵联队发生激战。由于在齐腰深的积雪中难以行动,英军官兵很快就精疲力竭,没法作战。而红军乘坐雪橇风驰电掣地在战场上穿梭,打得英军毫无还手之力。在红军的有力打击下,协约国部队只能退守车站大楼。经过大约4个小时的战斗,车站被红军攻克。突围的协约国部队受到沙克尔顿战靴的拖累,频频摔倒,只能扔下大量装备逃命,狼狈至极。尽管协约国军队后来报复性地用大炮从远处轰击车站,但阿尔汉格尔斯克的补给线断了,部队无法再立足。
        萨莫伊洛领导的“冰雪之师”最终成功收复阿尔汉格尔斯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试图继续武装干涉苏俄,于1919—1920年先后利用高尔察克、邓尼金等白卫军针对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结果均遭遇失败。到1922年10月,外国干涉军全部被逐出苏俄领土。
    (据《检察风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