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对华政策将做调整?

  • 王慧 张菁娟

        8月30日,英国外交发展大臣克莱弗利进行了他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成为近5年来首次访华的英国外相。上一次英国外交大臣访华还是2018年7月,当时的英国首相是特雷莎·梅。
        这次克莱弗利的访华时间较短,只有一天时间。8月30日,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分别会见了克莱弗利。
    “试图孤立中国是个错误”
        据《卫报》消息,克莱弗利在访华期间对媒体表示,英国“清楚地”认识到与中国的分歧,但希望和中国建立一种务实的关系,他认为,试图孤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是一个错误。
        克莱弗利说:“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一个大国,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也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因此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必然同样复杂而微妙。”
        近年来,英中关系不断恶化,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但中国仍然是英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克莱弗利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他的这次访华是个机会,可以“直接并明确地”就存在分歧的领域提出意见,并“在符合我们(英中)共同利益的领域进行合作”。他认为,缺乏面对面的接触可能会导致“更多误解、不信任和错误”,而这次访问能使英国和中方“重新建立起沟通渠道”。
        “我现实地知道,一个电话、一次访问、一次会面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耐心、一致和可靠的沟通可能会产生效果。”他补充道。
        对英国外交大臣此访,路透社称,“中国和英国做出试探性步骤,修复关系”;《金融时报》也认为,“克莱弗利寻求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8月30日同克莱弗利举行会谈时说,克莱弗利一直期待访华,体现了对中国的重视和对华的积极姿态,中英应当开展并加强各方面的正常交往。
        王毅表示,从历史演进的大视野看,中英关系面临何去何从的战略选择。中方始终重视英国的大国地位和独特作用,始终致力于发展稳定互惠的中英关系,始终认为中英合作具有全球影响。对话与合作,是中国对英政策的关键词和主基调。
    欧美政要相继访华,
    克莱弗利为何姗姗来迟?
        自去年11月以来,德国总理朔尔茨、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法国总统马克龙、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美国财长耶伦、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等众多欧美政要纷纷访华。
        和上述西方官员相比,克莱弗利似乎慢了一拍,姗姗来迟。
        英国《独立报》称,克莱弗利此行有不少阻力,来华之前遭到英国保守党内对华鹰派的批评,他们视中国为所谓“英国国家安全威胁”,希望政府对华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告诉记者,克莱弗利选择这时访华主要是受中美关系发展和俄乌冲突进展的影响。2016年英国公投决定“脱欧”之后,就重新走向了英美同盟的道路,因此过去几年在对华态度上一直与美国保持一致。过去几年,美国对华政策强硬,因此英国国内,特别是保守党党内的反华鹰派声音也特别强硬。在这种声音影响下,保守党很难在对华态度上有特别大的转变。
        “目前保守党党内处于比较分裂的状态,能够让他们表面取得共识的唯一手段就是一致对外,反华就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并且能达成共识的议题。因此党内一旦有人表现出对华示好的态度,就可能遭到挑战。”殷之光补充道。
        记者注意到,在克莱弗利访华当天,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发布的一份长达87页的报告,对苏纳克政府的对华政策提出批评。
        BBC称,该报告将中国称为“对英国及其利益的威胁”,批评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缺乏连贯性”,且许多官员都不知晓其具体内容。在这份报告中,台湾被称为所谓“独立国家”。保守党委员会主席卡恩斯告诉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这是该委员会首次使用这一措辞。
        王毅在与克莱弗利8月30日的会面中阐述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强调“台独”与台海稳定水火不容,英方应切实尊重中方核心利益,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克莱弗利也表示,英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据观察者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