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粮食危机将是新常态?

  •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近日发表文章,题为《全球粮食危机是新常态吗?》,作者是索梅什·杰哈。文章摘编如下:
        今年7月底,为了控制国内价格飙升并确保当地的大米供应,印度宣布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
        在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争持续而退出黑海粮食协议后不久,印度对出口的限制大有引发更广泛粮食危机之势。
        异常的天气状况、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以及因气候相关因素导致的产量下降正日益频繁地相互影响,导致粮食价格不断攀升,出现饥荒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阿根廷是全球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和玉米生产国之一。该国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大豆产量大幅下降。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该国去年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曾短暂禁止棕榈油出口,引发了全球对食用油的抢购,尤其是乌克兰的葵花籽油供应也因战争而中断。
        巴西是大豆油的主要出产国。该国近年来也饱受干旱之苦,2021年,加拿大的菜籽油产量降至14年来的最低水平。
        那么,持续的粮食危机是否成了新常态?世界能对此做些什么呢?
        简短的答案是:极端天气状况、出口限制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裂痕共同产生影响,可能使全球粮食安全永远面临风险。不过,专家表示,有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允许自由贸易,并且种植更能抵御气候变化的更优良作物品种,这样可能有助于缓解未来的危机。
        德国波恩大学食品和农业经济学教授马丁·凯姆说,自2020年新冠疫情扰乱全球供应链以来,小麦、玉米、大米和油籽等主要作物的价格一直在上涨。此前多年价格相对稳定。
        2022年,洪水席卷巴基斯坦大片地区,洪水淹没的农田面积相当于捷克共和国的国土面积,巴基斯坦80%以上的农作物遭受破坏,使该国陷入粮食危机。
        在世界面临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现象的另一端是阿根廷和西班牙,它们今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
        分析人士认为,农产品出口管制和农作物产量下降之类的挑战是可以解决的,但需要一个全球战略。
        印度阿育王大学经济学教授巴拉特·拉马斯瓦米说,过去几年全球粮食储存一直保持类似水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今年6月的最新预测实际上已经显示出,基本农产品的产量和储存均会有所增加。
        拉马斯瓦米说:“出口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让贫困国家放心,我们不会武断地停止供应,也不会牺牲它们的利益。这将恢复人们对全球贸易体系的信心,因为世界贸易容易受到政治风险和人们看法的影响。”
        德国波恩大学的凯姆认为,必须改进农作物生产体系,各国必须用适应性更强的种子,把重点放在更适应极端天气状况的作物上。这反过来意味着,各国需要在农业领域加大对研究和技术的投入。“从中长期来看,如果采取了正确的措施,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是可以避免的。”
        能够承受极端气温的传统气候智能型作物正在慢慢东山再起。小米曾经是非洲和亚洲许多地区的主食,但近年来小米出口有所增加。联合国将2023年定为“国际小米年”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旨在突出这些古老谷物(它们富含蛋白质和微量营养元素)的营养与气候友好特性。
        科学家正在研究培育水稻、小麦、玉米和其他重要作物的耐旱品种。这些粮食品种都不会很快取代目前全世界普遍食用的品种,但它们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长期解决(粮食危机的)方案。
        这是一场与时间和日益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的赛跑。(据《参考消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