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剑指”中国电动车行业

  •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前几天的德国慕尼黑车展大放光彩时,就有一些羡慕乃至嫉妒的声音。但没想到,欧洲的反应竟然会如此“破防”。9月13日,不顾欧洲汽车业界反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即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欧盟的这个决定令人遗憾,因为它虽然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却慌不择路地找错了方向,更没有开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子。
        美国彭博社13日发布评论文章称,欧洲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攻击是在“玩火自焚”,伤害了欧洲消费者,也影响了中企在欧洲的投资意愿。法国自认为有本钱强硬,但中方若反击,手中筹码也不会少。欧洲与其挥起调查大棒后担心招致中国反击,还不如专注自身,好好提高电动汽车竞争力。
        在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时,欧洲的矛盾心态展露无遗,但欧洲也有清醒的明白人。匈牙利外长大批西欧国家“虚伪”,嘴上喊着要“脱钩”,实际上却对中国投资很感兴趣。
    因为担心被击败
        主攻欧洲工业的彭博社专栏作家、前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克里斯·布赖恩特撰文称,冯德莱恩此次令人震惊地宣布对中国展开反补贴调查,这一操作展现出的唯一要点是:欧洲部分汽车产业和政府部门担心自己在电动汽车领域被击败。
        过去一年里,欧洲已经意识到一个事实:中国现在有能力建造技术先进的电动车型。而欧洲则在电动汽车领域拖拖拉拉。
        尽管冯德莱恩13日声称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与国家“巨额补贴”有关,但文章提醒称:只需看看曾经无往不胜的汽车制造商(比如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就会明白,西方品牌如今在软件和电子产品领域的竞争力下降了。
        近几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大幅增长,这其中也包括特斯拉、雷诺旗下达契亚等西方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建厂制造的汽车,西方品牌希望从较低的生产成本中获益,然后再将这些汽车运往欧洲。
        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欧洲汽车总销量中所占比例不到3%,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中国制造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并在欧洲建立经销商网络和服务中心。
        文章称,长期来看中国电动汽车潜力巨大,但目前在欧洲的销量仍然相当温和,这种情况下欧盟就对中国出手,可能招致反击。
        人们普遍以为,与宝马、奔驰等德国高端汽车制造商相比,中国汽车在欧洲的销售对法国雷诺等平价汽车制造商构成的“威胁”更大,但实际上雷诺目前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法国的雷诺和标致目前利润都不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欧洲企业奉行“价值高于销量”的战略。
        文章称,欧洲车企调价的结果就是,欧洲消费者因缺乏低价选择而遭受损失,欧洲新车市场也出现萎缩。当中国汽车制造商准备填补这一缺口时,欧盟又大喊“犯规”,这很奇怪。
        “我们没有理由不允许那些为欧洲消费者提供好东西的人进入市场,他们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东西。”雷诺汽车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本月早些时候在慕尼黑车展上告诉记者。
        文章还指出,冯德莱恩宣称“全球市场充斥着
    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的说法更加站不住脚。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汽车制造商普遍避免在欧洲以非常低的价格销售电动汽车。
        此外,中国企业落地欧洲还促进了当地就业,中国电池企业当代安培已经开始在欧洲进行生产,“如果政客们不碍事的话,肯定会有更多企业跟进,从而创造出众多技术岗位”。
        文章警告称,众所周知,冯德莱恩此次表态是在法国的大力游说之后进行的,法国政府看雷诺和标致在中国销售和制造业务规模不大,自以为有能力发表强硬言论,但如果中国政府对法国采取反击措施,根本不缺少目标,比如非常依赖中国市场的法国奢侈品企业。
        鉴于美国目前在大力补贴其制造业,欧洲可能得考虑对本土汽车业进一步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作者克里斯·布赖恩特担心:欧美打起的“补贴战”里,唯一的赢家是那些擅长在政府间挑拨离间的公司。
        文章最后警告称,欧洲与其浪费时间调查中国的“补贴”,不如把重点放在提高竞争力和技术能力上。欧洲应该把中国企业的竞争视为提高自身电动汽车水平的催化剂,而不是(感觉到威胁就拉起不允许人们进入的)吊桥。
        美国“政客”新闻网欧洲版9月13日发文称,欧盟的反补贴调查“风险再高不过了”。欧洲汽车行业普遍感到担忧,尤其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敞口最大。一位汽车业游说人士表示:“从商业角度来说,有遭到反击的风险。”
        截至今年8月,法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降至0.4%,而德国汽车的份额则高达17%。一位德国主要车企的资深游说人士表示:“应该清楚的是,(推动调查)的法国制造商不仅针对北京,还针对它们的德国竞争对手。”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9月14日消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领导人宣布即将对我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一事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切和强烈不满。中方认为,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中欧汽车产业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保护主义倾向和后续行动,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东西方紧密合作的“成功案例”
        在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时,欧洲的矛盾心态展露无遗。这种矛盾欧洲自己人都心知肚明,从匈牙利外长近日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中就足见欧洲的心态。
        当地时间13日,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CNBC)发布了一则对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彼得·西雅尔多的采访视频,后者再次强调对与中国“脱钩”乃至“去风险”的不和谐之声持反对意见。
        西雅尔多表示,匈牙利认为来自中国的投资是“高附加值”的,匈牙利从中收益颇丰,而非一些欧洲国家所宣称的“战略风险”。
        他还直言,在吸引中国投资方面,这些炒作“对华去风险”的欧洲大国表现得很“虚伪”,“他们批评中国的同时,又对中国的投资很感兴趣,他们只是不明说这一点。但小国承担不起言行不一的代价,所以我们采取诚实的政治策略,并最终取得一个好的结果。”
        谈及中国对匈牙利的投资,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西雅尔多对CNBC表示,这些投资正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匈牙利经济实现从制造阶段走向创造阶段,能够确保该国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投资代表着高端科技、最新技术、高标准、高附加值以及研发能力。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和中国)成为敌人?为什么我们要拒绝这些投资机会?”他笑着连连反问,重申中国给匈牙利带来的都是好处,而不是所谓“风险”。
        西雅尔多特别提到现在一些西欧国家对中国投资的态度,直言不讳批评他们“虚伪”。
        他说,“我知道有些西欧国家一边批评中国,一边实际上又对引进中国投资很有兴趣,只是他们不会明说出来。他们这样的大国能够承受言行不一(可能)引发的后果,可以表现得很虚伪,但(像我们这样的)小国不行,我们必须怎么说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说,必须采取一个诚实的政治策略,最终也是我们结善果。”
        西雅尔多进一步补充道,每当听到西欧国家的同行们在对华关系中使用“脱钩断链”、“去风险”的措辞时,他都觉得很遗憾无奈,“尤其是听到连德国外长都这么说的时候。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清楚得很,真正的风险是‘去风险’,根本不是中国,风险在于中国和欧洲在经济上彼此孤立,中欧之间可有着8750亿欧元的贸易额。”
        在此之前,综合匈牙利《布达佩斯时报》13日报道,西雅尔多当天还在中国香港出席第八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小组讨论会上,他警告称欧盟正面临着近年来最严峻的经济和安全挑战,急需一个能够给予发展动力和机会的成功合作伙伴,匈牙利将大力支持欧洲和中国之间开展更紧密的经济合作。
        西雅尔多说,一直以来,欧洲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基于西方先进技术和东方易得的、相对价格低廉的能源两相结合,但眼下这些联系正在逐一切断,甚至还有人叫嚣与中国“脱钩”,这将对欧洲经济造成“全面打击”,且此举根本无益于欧洲增强其自身竞争力。
        他指出,匈牙利已经是东西方紧密合作的“成功案例”,该国是中国在欧洲中部地区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也是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欧盟国家,相信与中国展开强有力的合作,能够帮助欧洲大陆重拾竞争力。
    贸易保护主义
        一名欧盟外交官对媒体表示,“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汽车行业。”这句话点破了欧盟即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的真实用意: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欧盟声称要“保护”欧洲的汽车产业,但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最后都被证明起不到保护的效果,结果得不偿失。欧洲传统汽车业很强大,躺在相对舒适区里已经很多年了,这也使得其对电动汽车研发创新的动力不强,从而缺乏竞争力。
        如果连通过正当竞争赢得市场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那么欧洲电动汽车的竞争力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把电动汽车产业养在温室里,永远不会壮大变强。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电动汽车产业就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和鞭策,贸易壁垒绝对弥补不了创新差距,只会让差距进一步扩大。
        正如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加速融入东盟,电动汽车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盟最主要的新兴合作领域之一。在本月初于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峰会上,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通过了《10+3领导人关于发展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联合声明》。外媒报道称,东盟致力于在中日韩的支持下建立一个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东盟有潜力也有雄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动汽车制造中心之一。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电动汽车领域合作不断增速,合作方式也从整车出口向产能合作过渡,多家中国车企在东盟地区通过直接投资设厂或投资并购等方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有行业机构统计称,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占东南亚电动车市场75%的份额。
        世界上不是只有欧洲一个市场,欧洲的企业也终将走出舒适区面对新的市场需求,过度的保护最终伤害的只会是自家企业,封闭的“温室”救不了任何人。(据观察者网、环球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