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人口锐减,日媒担忧
-
据《日本经济新闻》9月18日报道,日本人未来在餐桌上可能看不到国产农作物。据预测,日本农业人口到2050年将减少八成。为了获取足够的卡路里,薯类可能成为日本人的主食。
山形县饭丰町的舩山文利已经76岁,2022年秋收后,他不再务农。
大约300年来,其家族一直从事水稻种植,耕地面积达到3.5公顷。他女儿已经从事其他行业,家中田地无人继承,荒废好久后,才在附近找到承租者。
截至2023年2月,包括农业法人在内,日本国内农户数为92.9万户。
据农林水产省统计,个体农业从业者平均年龄在2022年达到68.4岁,65岁以上者占86%,老龄化现象尤为突出。
这会导致“离农”趋势加速。三菱综合研究所预测,到2050年,日本农户数将降至17.7万户,比现在减少81%。而届时日本总人口仅减少16%,所以农户数减少问题极为严重。
日本国产农作物产量可能会下降。
如果按照2016年至2021年的下降势头发展下去,日本到2049年将无法生产菠菜;到2050年,白萝卜产量也会减半。樱桃和日本梨都将消失。
作为主食的大米情况如何?据三菱综合研究所预测,2050年大米产量将降至291万吨,比2022年减少56%,需求缺口达到100万吨左右。
日本如今就在依靠进口来满足粮食需求。
根据最新数据,日本按热量计算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8%。而美国和德国分别超过110%和80%,日本在七国集团中排名垫底。
俄乌冲突导致粮价上涨,各国展开激烈争夺战,再叠加日元贬值因素,日本的粮食进口成本居高不下,能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还是未知数。日本几乎100%依赖进口的农业肥料原料也变得难以获取。
如何才能确保人们不饿肚子?农林水产省认为,每人每天需要摄取2168千卡的热量。根据8月公布的估算结果,按照以水稻和小麦为主的现有种植模式,即使最大限度地提升产量,也只能确保每人每天摄取1720千卡热量。
如果改为以薯类为主食,那么日本仅靠国产粮食也能确保每人每天摄取2368千卡热量,完全不需要进口。种植薯类相对容易,而且其热量还高。在战时和战后的困难岁月,薯类都是重要的营养来源。
日本政府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正在推动对《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进行修改。今年5月公布的中期汇总案中,日本政府提出了推进高效农业经营、提高农产品价格至农户能维持生产的水平等措施。
提升农业效率需要依靠农业技术的发展。久保田公司将于2024年1月推出装有人工智能摄像头等部件的联合收割机。一旦发现障碍物,该机器就会自动停止工作,还会根据作物高度选择最佳收割路线。
京都一家初创企业计划与中部电力等公司合作,在静冈县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生菜生产基地,日产量可达10吨。
该基地使用人工光技术,生产过程几乎全部自动化。仅靠这些技术能否解决问题?日本每年浪费的食物多达523万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一点一点从身边做出改变,例如减少浪费。
(据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