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七国集团中唯一一个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此前有报道称,意方考虑不再延期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希望意中关系不受影响,愿继续加强对华合作。
10月2日,意大利媒体Nuovo Giornale Nazionale刊发文章介绍意大利参议院日前关于意中关系状况的圆桌会议,主题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能否取代‘一带一路’的机遇?”。
报道称,在意政府与中国于2019年签署的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到期后,意政府和中右翼多数派不再具有续约的意愿。而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意大利一方面面对着对立国家集团的重组,另一方面遭遇全球经济体系的整体危机,这一形势使得退出“一带一路”问题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意中理事基金会秘书长马可·贝廷表示,在中国文化中,“面子、信誉是根本,这就是为什么退出这样的协议并不会让我们看起来很好”,但情况并非无法挽回。尽管与意大利等七国集团国家达成的协议具有很高的象征价值,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在世界各地投资,甚至包括那些尚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对罗马的开放态度依然存在,以至于北京已提议在贝卢斯科尼政府与中方于2004年签署的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构建未来关系。在贝廷看来,未来意中关系的支点必须是企业,这样双方才能“就具体可行的项目保持和深化对话”。
国际全球分析愿景与全球趋势研究所所长蒂贝里奥·格拉齐亚尼强调,意大利退出该备忘录将标志着意大利与中国关系的“倒退”,这是“由于我们的外交政策所受到的外部限制”造成的,即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然而,即使按照格拉齐亚尼的说法,未来几个月发生的挫折也不会导致两国关系出现不可逆转的危机,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领导人对意大利这样一个强烈反对的国家所表现出的“理解”。
报道总结称,尽管由于中国的务实态度,意中双边关系有可能在新的基础上重组,但正如参议员路易吉-纳韦所指出的那样,根据政府和外交部长塔亚尼最近访华时所发表的声明,事实依然如此——意大利“将放弃参与一个意义深远的项目,该项目本可以带来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而这正是我国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最需要的,取而代之的是一项首先以加强贸易为重点的协议”。意大利企业松了一口气,但整个国家社会却错失了良机,应通过加入“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来弥补,IMEC与“一带一路”倡议不同,目前其轮廓尚未确定。
中国外交部此前回应“意有意退出‘一带一路’合作”时指出,一些势力持续恶意炒作,将中意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政治化,干扰合作、制造割裂,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损人不利己。
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塔亚尼举行会谈。王毅强调,面对地缘政治等挑战和干扰,中意应坚持互尊互信、开放合作、平等对话的正确相处之道。坚持中意关系的战略性,争取双边关系走在中欧关系前列。
9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会见了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李强指出,双方应持续扩大双边贸易,希望意方为中国企业赴意投资兴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据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