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观察
台“自造潜艇”前景堪忧
-
王世纯
近日,台湾首艘自造柴电潜艇在台船高雄厂区举行原型艇下水命名仪式。与此前媒体爆料内容一致,命名典礼上证实了该艇“海鲲”的艇名与舷号“711”。作为所谓台军“自制防御潜舰”(IDS)的首艘原型艇,该艇下水仪式得到了台当局的极大重视。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出席下水仪式并进行“掷瓶礼”,此外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邱国正等官员和企业代表出席了仪式并发表了讲话。尽管“下水仪式没有水”,但仪式现场播放了原型舰缩时建造影片,也披露缩比模型水动力试验、耐压壳体原型爆震等实验过程,展示了项目的严肃性。
设计合理的原型舰
从台湾方面发布的视频和相关介绍资料来看,该艇为常规构型的柴电动力潜艇,使用铅酸蓄电池组,水下排水量2500吨左右,配备X型艉舵,艇长70米,耐压壳体直径宣称8米,略大于目前台军列装的“剑鱼”型潜艇,壳体采用HSLA-80高强度耐压钢制成。台船公司宣称该艇的工作潜深和安全潜深比之前的引进荷兰的剑龙级(荷兰称为剑鱼级,swordfish)潜艇各多出50米以上。在武备方面,“海鲲”号潜艇配备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美制MK48MOD6AT式533毫米鱼雷,潜射“鱼叉”反舰导弹(UGM-84)。该艇鱼雷/导弹携带总量为24枚,其中鱼雷管中预装6枚。同时,该艇还具备布设水雷的能力,并携带有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艇载综合战斗管理系统。在“海鲲”号的艇艏装备有被动截获声呐阵列,舰艏鱼雷发射器下方安装有数字化主动声呐阵列,在舰艏侧面安装了舷侧声呐阵列,单从武器系统和声学系统上看,这已经接近了目前西方世界柴电潜艇主流水平。具体到艇体设计上,“海鲲”号相较于荷兰剑鱼级潜艇也有一定的延续性。“海鲲”号在舱室设计上基本延续剑龙级潜艇,为水滴线型艇体,三个舱室结构,但根据已有使用经验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根据台湾方面发布的视频,“海鲲”号采用了以双壳体为主要结构的单、双混合壳体。这一点基本和剑龙级潜艇一样,其舰艏、舰艉为双壳,舰体中段则为单壳设计。其中潜艇指挥舱、生活舱为扩大容积,采用了单壳体舱段。一般来讲,单壳体方便减少排水量从而实现增速减阻,双壳体方便增加储备浮力,同时,新时代双壳体潜艇在静音设备布置上更有优势。台军“海鲲”号继续沿用单双壳体布置,其技术逻辑和荷兰从旗鱼级到海象级是一样的(荷兰剑鱼级潜艇改良自旗鱼级)。剑鱼级只有11%的储备浮力曾饱受诟病,目前尚不清楚海鲲级是否会对此进行一定的改善。在推进系统上,海鲲级采用了X型艉舵,和瑞典西约特兰级、哥特兰级;荷兰海象级、海鳝级常规潜艇和日本苍龙型潜艇等类似,具有一定的欧洲风格。X型艉舵的优势是四个舵面都参加潜艇机动的运动,每个舵面可以同时提供水平和垂直的矢量舵效,即便有一两个舵面损坏潜艇仍然能够正常工作。此外,X型艉舵4个舵面布置在潜艇尾部的对角线上,因此在不超出艇身尺寸的情况下,舵面可以做得更长,增强舵效同时方便潜艇坐底。X型舵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折射敌主动声呐声波,拥有一定的声学隐身性。不过,在X型艉舵前方,该艇还设置了一对水平舵。这种字面意义上“画蛇添足”的配置充分说明了该艇的实验性质。毕竟X型艉舵的缺点之一就是控制系统复杂,需要为4个操纵面分别独立设置操纵装置。尽管可以猜测“海鲲”的控制系统来自欧洲乃至日本的成熟舰控系统,但作为同时拥有重大军事试验用途和政治意义两种属性的“原型艇”,“海鲲”进行这种万事求稳的设计并不奇怪。X型艉舵以外,在螺旋桨推进系统上,尽管台军对其严格保密,但其水动力缩比模型和设计图纸基本透露该艇采用了七叶大侧斜螺旋桨,达到了世界主流潜艇的平均配置。不过,考虑到台船宣称七叶大侧斜螺旋桨是“自己开发”,“海鲲”的桨叶配置究竟如何还需要等待其下水以后才能观察。此外,该艇继续沿用了围壳舵——常规艇艇艏空间寸土寸金。台军在对舰艇声呐的布置上又追求甚高,这种设计是自然而然的。粗制滥造导致出现“瘦马现象”可以看出,尽管“海鲲”号潜艇是台湾地区自行建造的第一款常规动力作战潜艇,但台湾潜艇工业从业者的目标并不低,其“自造潜艇”的纸面性能仍瞄准的是2008年左右国际主流潜艇水平。但是考虑到“海鲲”与“海虎”之间的延续性,也许台军内部“台湾新型潜艇性能比现役剑龙级潜艇进步约8到10年”的说法更加贴近“海鲲”号实际指标。不过,自上世纪60年代人类潜艇设计普遍进入“水滴形”时代以后,常规动力潜艇的先进性往往就不再能通过外形观察出来。具体到“海鲲”号上,首先,潜艇指挥塔照片就可以透露出台船焊接工艺不成熟的信息。“海鲲”号指挥台外壳凸起明显、外形严重不平整。台船造舰团队对于这一现象倒也不避讳,直接表示因为围壳采用薄板设计,不平整隆起是所谓“瘦马现象”,一般水面舰也有此状况。“瘦马现象”从学术上来说叫做“薄板船体焊接变形”。在焊接军舰内部支撑的时候,船体表面会出现形状凹凸变形,看上去就像一匹老马一样。“瘦马现象”几乎在现代军舰中都会出现,影响因素包括焊接工艺、制造管理、焊后校正等。当然,对于“海鲲”号来讲,这种“瘦马”现象,显然是船体应力处理出现问题。在焊接工艺有所欠缺的基础上,其指挥台外壳上的消音瓦片布置,包括指挥塔和艇体过渡部分处理,以及至关重要的指挥塔声学处理都无从谈起。当然,目前这个状态下的“海鲲”也不只是指挥围壳缺乏消音瓦,整个艇体目前看也没有消音设施安装的痕迹。现代搜潜反潜作战就是比较纯粹的斗兽棋,失去声学优势的潜艇往往只能通过坐底伏击的办法被动去期待“奇迹”。总的来说,“海鲲”号即便在明年4月份“正式下水”前安装完鱼雷武器系统,舰艏声呐和其他当下缺装的系统,这艘潜艇的实际作战能力也有限,很难称得上是什么拥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潜艇。错误的投资方向自蔡英文就任以来,台军工项目一地鸡毛者多,顺利成事者少。“海鲲”号能按照一个基本的时间节点完成项目推进,在台军工体系里头属于十分罕见的一件事。和“台湾传统故事”不一样——台潜艇自造项目负责人还真找了不少人帮助台船造潜艇。来自美、英等7个国家的国防潜艇厂商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零件与人力援助,暗中帮助台当局打造自制潜艇。这帮人以高雄左营海军基地以及台船公司为中心进行工作。除了美国以外,台企业甚至利用关系情报网络,从韩国挖来不少搞过“孙元一”型潜艇的工程师。到2020年,有大概250名外籍工程师参与潜艇自造项目。由于外籍工程师太多,台船造船厂附近的外国人一度让当地居民都“见怪不怪”——当地居民曾经反映说,但凡是台船宿舍附近的韩式烤肉店,里头全是说韩语的“外来人才”。此外,日本三菱和川崎重工的退休工程师组成的一个团队据说也参与了台自造潜艇的设计方案投标——而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台船公司寻找顾问和技术人员时,甚至找到印度的头上,有不少印度潜艇工业设计人员和造船工人抵台参与工作。即便如此,台当局的潜艇计划的前景也不乐观。作为一个“特事特办”的项目,该项目的负责人虽然尽可能多地搞来了一些西方设计人员和子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项目会一帆风顺,形成战斗力。当下,全世界拥有潜艇柴油机总机产业的国家极少,仅有德国MTU、日本川崎、法国皮尔斯蒂克等极少数几个,其他瑞典、荷兰等曾经拥有柴油机产业的柴电潜艇生产国已经放弃了这一产业,美国也很早之前就没有现代化柴油机产业了。因缺乏动力系统自产能力,未来的海鲲级潜艇上一定会面临更多的“动力卡脖子”问题。即便短暂获得了二手潜艇发动机,也不可能把这当成什么长久之计。而且,台海军可能并不愿意将老旧不可靠的发动机作为“头等大事”予以投资。台当局在“海鲲”项目上花费的经费已经达到500亿新台币之巨。这个数字可以采购半个旅的歼-10C,或者一整个装备99A和04A的数字化合成旅,但现在台湾却只能收获一艘没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试验艇。显而易见的是,投资这种武器,在军事资源分配角度上来讲绝对是一场灾难。(据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