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报背后的红色往事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着这样一件文物,它只有鞋盒般大小,但却在解放战争中,见证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硝烟战火,它,就是一台便携式发报机。
    中原解放军成功突围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加紧对中原解放区进行经济封锁和政治破坏。早在1945年8月10日,毛主席就准确预判出“内战迫近”,通过电报指示郑位三、李先念等中原解放区领导人“准备对付内战”。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命令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在此三日前,毛主席已电告中原局“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令其“立即突围”。中原解放军主力为配合支援全国解放大局,按中央指示选择了较为艰难的“向西突围”方案。
        中原解放军声东击西,主力部队向西突围,留下两支部队佯装向东突围,瞒过了国民党军。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星夜飞马奔驰于驻地和突围部队之间,装病瞒过军调部,最终与郑位三、王震等率中原将士突围成功。
    将帅协谋,共奏凯旋之歌
        1946年7月上旬,国民党军调集46万大军进攻华东解放区。苏中解放区作为华东解放区东南前哨,直接威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此之前,毛主席多次电示苏中部队向外线出击,策应北面的作战。
        粟裕站在全局考虑,结合自己当面的敌情、民情和任务,也结合中央的意图,给中央拍去电报,分析了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的利弊,建议华中主力继续留在苏中地区作战。
        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采纳了粟裕等华东前线主要指挥员提出的合理建议,又结合形势分析,调整了南线作战方针,上演了一段将帅协谋的佳话。毛主席和前方战役指挥员“四手联弹”,共同合奏了一曲胜利之歌、凯旋之歌。
    七战七捷,苏中战役胜利收官
        1946年7月,粟裕出其不意,选择“强敌”整编第83师作为首战对象,取得宣泰战斗首战告捷。紧接着,按毛主席“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的电报指示,粟裕指挥部队长途奔袭,以四倍于敌的兵力歼灭了整编第49师的一个半旅,取得如南大捷。
        苏中二战之后,毛主席电告华中局将部队暂时调整,指出“敌以十万大军向我进攻,我损失若干地方是不可免的”。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粟裕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主要目标,果断放弃海安,通过运动防御,等待新的战机。
        毛主席密切关注苏中战场,在1946年8月9日电示华中野战军:“歼敌良机在此”。
        粟裕带领部队四战李堡,歼敌8000多人,并在之后的如黄和邵伯战斗中,效仿“围魏救赵”策略设计了“攻黄救邵”的计策,最终取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在45天的时间里歼灭国民党军5万多人。
        一串串红色电波,串联起红色征程上每一个坚实的足迹。黑云压城,他们冲破艰难险阻,突出重围,在解放战争初期,扭转了解放军南方战线的战局,奠定了整个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据中国军视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