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与北约博弈有了新“角斗场”?

  • 游滔

        1月28日,萨赫勒三国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发布联合公报,宣布立即退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组织(下称“西共体”)。公报称,三国退出的原因是西共体已经背离了创立时的理想和泛非主义,且西共体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安全威胁时不但未援助三国,还对三国实施了“非法、不人道和不负责任”的制裁。不过,国际观察家们却担心,西共体的分裂意味着西非或将成为俄罗斯与北约博弈的新“角斗场”。
        1975年,在多哥和尼日利亚两国总统的共同倡议下,15个西非国家在尼日利亚城市拉各斯签署《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成员国人口约占非洲大陆的三分之一,其中前法国殖民地国家有8个,分别是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多哥,5个英语国家——冈比亚、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以及2个葡语国家——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1976年5月,西共体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我国驻尼日利亚大使同时兼任驻西共体组织大使。西共体的宗旨为促进西非地区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推动成员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发展与合作。西共体组织(ECOWAS)作为非洲地区的众多次区域组织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非洲最具影响力的次区域性组织,在地区一体化道路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促成区域内各成员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商品流通加速,区域内劳动力就业自由流动等方面的较大的进展。
        不过,近年来,随着西非地区形势不稳及反恐压力越来越大,在某些西方大国的支持下,西共体组织成立了地区常备联合部队,以稳定地区形势,打击地区恐怖势力。这不仅大大超越了西共体组织原定宗旨的范畴,还成为西共体组织武力干涉地区国家内部冲突或政变的“抓手”。历史上,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比绍、科特迪瓦、马里、冈比亚都被西共体派遣军队直接干预过。2023年西非政局持续动荡下,萨赫勒三国纷纷发生军事政变,西共体组织持续对政变三国进行制裁,这是三国军政府成立后退出西共体组织的最直接原因。
        在经济领域,由于西共体组织并未能效仿欧盟实现区域内统一货币,地区经济粘合度也不够。仅有的地区性货币西非法郎虽在8个法语国家流通,但因被法国间接控制,殖民色彩浓厚,加上遭地区国家抵制,早已陷入了改革泥潭。本次萨赫勒三国脱离西共体组织后,大概率也会退出西非法郎群,这必将进一步重创西共体组织。
        萨赫勒三国退出西共体组织后将何去何从?
        第一个选项是马里等萨赫勒三国由联盟、邦联进一步变为联邦,这比较符合历史的本来脉络。上个世纪60年代,因民族构成、社会文化、历史进程相似,马里与布基纳法索曾产生组建邦联制国家的意向,但因法国阻挠而没有成功。尼日尔政变发生后,遭遇了西共体组织的经济制裁、边境封锁和外交孤立,马里与布基纳法索对尼日尔军政府的支持大大推进了萨赫勒三国联合的步伐。
        第二个选项则是脱离西共体组织后,三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进而倒向摩洛哥,并最终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靠拢。
        众所周知,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因西撒哈拉领土争议闹得外交关系破裂,两国争锋相对。2023年9月,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退出了以阿尔及利亚为龙头的萨赫勒组织,另组三国联盟,凸显了该地区形势错综复杂。三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关系如果进一步恶化,很可能就会倒向摩洛哥以及摩洛哥身后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第三个选项则是倒向俄罗斯。俄罗斯向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提供了无偿小麦援助以及军事支持,使三国有足够能力脱离西共体组织。萨赫勒三国在驱逐了法国势力后,俄罗斯迅速填补了法国留下的“战略真空”。2021年底,马里过渡政府邀请了俄罗斯私营军事承包商瓦格纳集团协助反恐;2023年,俄罗斯国防部先后与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军政府就加强双边防务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毫无疑问,俄罗斯成为了萨赫勒三国的新选项。
        无论哪个选项最终被挑中,对于脆弱的西非国家和孱弱的西共体组织来说,都非易事,甚至还可能是一场腥风血雨的前奏。2023年,在法国军队撤出三国后,地区反恐形势非但没有迅速好转,反而有恶化迹象。极端组织“穆斯林与伊斯兰支持小组”组织头目发出新威胁,指责萨赫勒国家军队和俄罗斯雇佣军对平民“施暴”,宣布对萨赫勒国家的斗争进入新阶段。该地区未来反恐形势预计将不容乐观。
    (据中青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