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热点
中国外交为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
廖勤
刚参加完慕尼黑安全会议,紧接着到访西班牙,后续还将访问法国,中国外长的欧洲行程紧凑密集。这是开年以来王毅又一次重要外访。当下,世界充斥危机与挑战,弥漫着悲观情绪。正如有评论指出,在2024年的慕安会上,世界领导人站在合作与冲突交叉的十字路口。本届慕安会是否在“双输”中求得了“共赢”?王毅此行为化解全球安全挑战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又对今年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怎样的推动力?
西方危机感更强
2月16日,王毅现身德国慕尼黑,开启为期6天的欧洲之旅。首个重磅行程是出席2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两场热战与危机外溢的灰暗“布景”下,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战略与安全政策论坛,本届慕安会受到外界高度关注。据悉,今年有50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百余位部长与会。会议期间,各方围绕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安全挑战展开讨论。此外,反思现有国际秩序及其导致的“双输”困境也成为主要议题。“双输”是今年慕安会安全报告的主题词,也被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视为今年慕安会的“非正式座右铭”。报告称,后冷战时代关于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已经消散,世界面临陷入“双输”的风险。外界注意到,本届慕安会弥漫了对国际局势、世界秩序失望、担忧、焦虑的情绪。“与以往相比,今年慕安会的最大不同是西方显露出实实在在的更强的危机感,今年会场内外都笼罩着浓重的阴影。”此次与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崔洪建这样形容他的现场感受。崔洪建表示,西方危机感不仅来自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更来自内部政治安全的变数。“对欧美来说,今年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是政治上的不确定。无论是欧洲选举还是美国大选,都有可能对业已形成的安全政策、安全关系产生巨大冲击。”比如,欧美主流政治对内部民粹主义上升、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可能回归都表现出无能为力。另一个不同是,危机倒逼慕安会进行理性反思,而不是一味宣泄情绪。崔洪建指出,今年慕安会报告提出“双输”命题,虽然是近些年悲观情绪的持续反映,但是近年来主题词的变化也体现了慕安会在对待安全问题上已出现一些趋势性变化,即从情绪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西方已认识到全球范围内冲突危机频发且相互关联,担心背后可能不仅仅是政策问题,更有可能是西方主导的秩序出了问题。今年的慕安会期望探寻系统性的根源与解决方案。”反思仍有局限性那么,面对“双输”困境,本届慕安会是否求得了“共赢”良方?崔洪建直言:“从会议讨论结果来看,形式大于内容。”形式上,此次与会者范围、讨论议题比以前更具包容性,包括继续强调“全球南方”的作用,并邀请不少“全球南方”国家代表参会。但是,实质上并没有拿出切实的解决方案。对于如何走出困境,今年慕安会报告强调“做大蛋糕”,但是又主张强化“跨大西洋伙伴”的国防投资,并有选择地与所谓“志同道合国家”追求互利,凸显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思维惯性。落实到具体安全议题也未对症下药。对于乌克兰危机,欧美不谈外交解决,只谈军事和安全援助。对于巴以冲突,由于欧美内部存在分歧,并在人道援助与地缘战略之间纠结,短期仍无解。至于气候变化、科技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欧美仍以规则主导者自居。“这反映了欧美的反思仍有局限性,只是寻求形式变化,但骨子里仍以西方为中心,意在引导并塑造对其更有利的世界格局,而非真正以平等多元视角看待世界。”崔洪建说,比如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是此次重点议题,但俄罗斯、伊朗未收到参会邀请。中国做稳定担当与西方担忧、焦虑情绪相对照的是,在本届慕安会上,中国声音显得铿锵有力,为当今世界悲观氛围带来“一线希望”。2月17日,王毅在“中国专场”活动上发表题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主旨演讲。围绕“稳定”这一关键词,王毅提出中国愿做推动大国合作、应对热点问题、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据崔洪建观察,近年来,中国在慕安会连续保持存在感和能见度。今年中方参会阵容也很可观,既有政府代表团,也有规模空前的学者队伍。在崔洪建看来,中方积极与会,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释放了三个重要信号。其一,表明中方对与西方对话尤其是在安全领域的对话持积极态度。其二,表明中国愿意为地区和全球安全作贡献、发挥更大作用,且一直朝着这一目标与方向努力。其三,表明中国言行合一,践行历来的政策主张。比如参加慕安会本身就是中国倡导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的具体体现。纵观王毅在慕安会期间的外交活动,可谓妥妥的“稳定力量”担当。三天时间,王毅展开“旋风式”外交,密集会晤多国政要,包括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德国总理朔尔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以及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乌克兰等国外长。在推动大国合作方面,王毅与布林肯会晤备受瞩目。这是继1月王毅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曼谷会晤之后,中美高层在三周内再度面对面接触。舆论分析认为,中美关系目前止跌企稳,但今年将面对美国大选等重大考验,中美外长在慕尼黑相互交底,有助于避免再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冲击双边关系,同时也能把今年双边高层互访、定期对话提上议程。在应对热点问题方面,王毅与乌克兰外长库列巴会晤时的表态展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王毅不仅重申中国坚持政治解决及劝和促谈的立场,还强调了“三个不”:不拱火浇油,不借机渔利,不向冲突地区或冲突方出售致命性武器。这与西方在本届慕安会上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会上继续对俄乌局势拱火浇油,希望将冲突长期化。近年来,在慕安会这个有着浓厚西方色彩的安全论坛上,中国身影频频出现,中国声音受到期待和尊重。在崔洪建看来,中国参会能帮助欧美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地区和国际安全问题。“如果慕安会完全由欧美主导,将有很大风险。”崔洪建说,那将导致欧美闭目塞听,无法获知其他安全主张、政策以及解决方案,这样会让欧美更加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而中国参与其中,通过交流与沟通,既能帮助欧美树立更公正、更正确的安全观,也能避免各方在安全问题上发生误判以致产生严重后果。合作是中欧关系主流结束慕安会一程,王毅的行程表上还有西班牙、法国两站。2月18日,王毅在科尔多瓦同西班牙外交大臣阿尔瓦雷斯举行会谈。这是中国外长时隔近6年再次访西,此访也正值中西关系开启新的50年之际。王毅访法则是今年中法首场重要访问。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双方对此都高度重视。据中国外交部此前介绍,王毅将同法方举行双边会见,并同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举行新一轮中法战略对话。为何选择访问西、法两国?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指出,这与两国“身份”以及与中国关系恰逢特殊时机等因素有关。西班牙是南欧重要国家也是老牌欧洲国家,具有重要国际和地区影响力。近年来中西保持友好关系,去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实现任内首次访华。法国具有多重重要“身份”,包括欧盟重要国家、“法德轴心”、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今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国等。“与西、法两国加强高层互访体现出中国重视与欧洲、欧盟以及次区域等各层次关系,着眼全方位合作。”丁纯说。展望今年中欧关系前景,丁纯认为,企稳与合作将是主流和基调。“今年,欧洲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向,王毅在出席慕安会以及与欧洲多国政要会见时释放加强合作的明确信息。”特别是对欧洲来说,更需要与中国加强合作。欧洲正面临内忧外患——内部经济复苏乏力,外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持续,美国大选又将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内外压力之下,欧洲有较强动力与中国合作。不过,丁纯提醒,中欧关系也难以避免矛盾和问题。“基于自身利益与认知判断,欧方对华仍会表现出两面性,既有寻求合作的一面,也有对华竞争的一面。”此外,中欧关系发展还将受到欧美关系、热点问题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与牵制。(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