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为听众,中国正蓄势待发”,英文媒体BNN Breaking新闻网站3月4日报道称,春暖花开,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盛会之一——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网站4日称,中国全国两会将讨论中国未来发展有关规划。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如何促进经济稳步发展,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外界希望通过中国两会,了解中国发展的方向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随着两会召开,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目标等关键词备受外媒瞩目和国际人士关注,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利好,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动力。
GDP增长目标:5%左右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两会拉开帷幕,中国经济备受关注”,法新社4日援引大会发言人娄勤俭的话称,“总的看,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稳中求进推动立法工作,以高质量立法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4日在人民大会堂,多名参与报道全国两会的外国记者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中国是一个很酷的地方,文化和美食都非常与众不同,我很喜欢中国。”今年是巴西旗手电视台记者伊戈尔·卡利安第一次来中国,他表示,他在北京感受到中国社会洋溢的活力,对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增长抱有信心。卡利安激动地说,中巴就像兄弟关系,中国的经济非常强劲,与中国交往合作对巴西自身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多米尼加《里斯汀报》记者马蒂亚森在人民大会堂内外开展“社交”,他表示,2018年中国和多米尼加建立了外交关系,“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关系’,此次报道中国两会,是一次促进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间友谊的机会,是一次分享和交流的机会”。他说,他会重点报道大会情况和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表现一直很强劲,所以我想仔细看一看它是怎么做到的”。中阿卫视记者蔼霖娜表示,中国正经历从传统行业向创新科技行业转型的过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阿拉伯国家很受欢迎,这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外媒聚焦“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表示,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围绕创新、提高效率和实现信息化而展开。实现新质生产力,中国的经济将受益,迈向新的台阶。民营企业也需要围绕这一角度积极创新,时刻思考转型。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日前表示,今年两会他最关注的就是新质生产力。齐向东表示,要想提升新质生产力,一是要优机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突破创新;二是优生态,培育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三是扩链条,通过多元化主体合力解决共性问题。
瑞士《新苏黎世报》2日称,几个月来,中国及国际投资者一直在热切等待两会的召开。外界普遍预计中国将把经济增长目标维持在5%左右,政府将出台哪些经济刺激措施、如何稳定房地产市场和缓解就业压力等,有待揭晓。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2日称,政府工作报告将为中国的未来一年设定经济及其他政策目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符祥文认为,今年将更多强调“连续性”。
在“德国之声”看来,今年中国两会的一个观察方向是,政府工作报告是否会将“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进行部署。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援引符祥文的观点说,促进“新质生产力”基本上意味着中国将推动一些新兴产业发展,比如高端半导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他将这种发展趋势与中国对自力更生、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并称这也可被视为对外部趋势的回应,例如西方所说的“脱钩”或“去风险”。
尽管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两会的经济议题被重点提及,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关注角度不一样。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表示,他希望在两会上看到中国明确的经济政策,这能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确立方向。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中国全国两会报道,心情依旧如同初次报道时那样激动。”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表示,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能源、教育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他将重点报道这些话题,把中国的发展经验传播到阿拉伯世界。
两会被很多外媒解读成是一个中国释放政策信号的平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4日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中国让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和中国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服下“定心丸”,将与它们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进行更有力的合作,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进行更有力的协作。
从两会看“一带一路”的
未来和期望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2月28日发文称,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21世纪最大的大型发展项目,成功消除了地缘政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战争思维、孤立、边缘化等溢出效应,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互联互通、生产与合作。
文章称,巴中经济走廊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此外,中国两会也成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希望灯塔,为巴中两个铁杆兄弟国家经济社会合作开辟了新前景。
中国有望在两会期间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国家计划。去年9月,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它是指中国计划利用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加快国家经济发展。
文章称,讽刺的是,西方国家利用所谓“脱钩”政策来打压中国显著的经济增长,并停止与中国的科技合作。然而,中国仍然是对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在中国中央政府继续扩大内需、升级供应链、培育新业态的推动下,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的增长。
此外,地方政府将加大对餐饮、零售、新能源汽车、旅游、养老等行业的支持力度,为实现社会经济繁荣可持续的预期目标发挥重要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规划将是两会的主题之一。
分析显示,2023年中国GDP增速高于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再次上升,令那些预计或希望扭转这一趋势的人感到沮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预测显示,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仍在增长。
文章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目前约占世界经济的19%,而美国约占15%。一些西方媒体热衷于炒作中国经济正在崩溃,这是不实之词。事实上,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内,由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正在逐步改变全球互联互通、合作和人文交流,成为全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2%,达到126.06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
文章写道,过去10年,中国实施了多项开放举措,减少了限制性措施,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外商投资环境。中国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依然强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为依法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实施以及与国际经贸规则的接轨,进一步完善了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
中国中央政府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有利于应对经济挑战、保持平稳增长。这为国内外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析,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其他国家经济增速将提高0.3个百分点左右。看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改善投资者营商环境,正在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文章最后写道,中国应该更多地培育自己的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从事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人形机器人和脑机接口的制造。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建设芯片和人工智能走廊将是一项长期计划。(摘编自环球网、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