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项产业飞速发展之际,美国不断对华展开无理打压遏制,如今拜登政府又将黑手伸向汽车制造业。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近日在替拜登政府兜售新版“中国威胁论”时,就极力渲染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场景——“那太可怕了……试想一下,假如美国路上行驶有300万辆中国汽车,而北京可以让它们全部同时熄火。”
3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发布了雷蒙多的这段受访视频,雷蒙多在视频中还脑洞大开地宣称,“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就是装上轮子的iPhone”,“可能每分钟都在收集数百万美国人的数据,将这些数据传回中国”。
华春莹根据这条视频发文写道:“(中国)汽车就像装上轮子的iPhone?北京可以让在美国道路上行驶的数百万辆中国车辆同时熄火?善意提醒一下雷蒙多部长,iPhone是美国产品,你是在暗示iPhone、特斯拉甚至波音……一直在向美国发送秘密数据,随时可能被华盛顿关停吗?”
随后,华春莹发布了一张上下对比图。上方图片中,美国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去年访华期间在上海受到热烈欢迎,中国员工同他亲切合影;下方图片中,一辆辆中国电动汽车则被打上了“被调查”的标签。这张对比图,既显示出了中国对全球汽车公司的开放,也揭露了美国对中国汽车产业正采取前所未有的限制措施。华春莹根据这张对比图发文写道:“谁在全球汽车市场上采取了‘不公平的做法’?”
最后,华春莹又发布了一张图片,上面写着——美国的“中国威胁论”词典。从华为到TikTok,从气象气球到货物起重机,从玉米加工厂到大蒜,再到如今的汽车……华春莹借此图揭露美方真正意图——只要在政治操弄上有需求,美国未来还会在更多领域炒作“中国威胁论”。
华春莹引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一句名言总结道:“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锤子,那么会把所有的问题都视为钉子。”
从大蒜到起重机,从TikTok到玉米加工厂……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坛炒作“中国威胁”成风,雷蒙多所渲染的“中国汽车威胁论”不过是老调重弹,为的还是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
当然,一些美国政客之所以热衷抹黑中国汽车,很大程度在于这是一笔“无本万利”的好生意。
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通过长期的激烈竞争,已经锻造出了相当的性价比优势,对美西方一些习惯“躺着赚钱”的汽车公司产生了威胁。美国政客向中国汽车泼脏水,有助于联合西方其他传统汽车强国一起制造出庞大噪音,误导世界舆论。
另一方面,面对其国内政治失能、经济失衡、社会失序等顽症,面对枪支暴力泛滥、贫富差距拉大、种族矛盾加深等痼疾,美国当政者们无意也无力解决,向外转移矛盾、“甩锅”中国就成了一贯伎俩。心中举着这样的“锤子”,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自然就成了其落锤的“钉子”。
对此,美国人自己其实也心知肚明。比如,在采访中雷蒙多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主持人当即提问:“调查中国网联汽车是否是为了帮拜登争取摇摆州的汽车行业选票?”由此可见,政客口中的种种“威胁论”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可问题在于,“雷”语背后的算盘打得山响,却又一次暴露了美国人喜欢“照着自画像找罪犯”的铁律。
众所周知,“棱镜门”事件曾揭露脸书、谷歌地图,甚至手机游戏“愤怒的小鸟”等都是美国广泛监控的“数据金矿”。如今雷蒙多将中国汽车比作iPhone,并让观众想象“数百万辆中国汽车在美国的道路上行驶,每分钟都在收集美国人的数据”,这岂不是进一步坐实了美国品牌手机iPhone为美国窃取他国敏感数据开了后门?
炒作“中国威胁”治不了“美国病”,到头来只会让自身问题更加积重难返。一会儿要把基本关税提高到100%,一会儿要阻止从墨西哥进口低价中国汽车以挽救美国汽车产业,一会儿又要将中国汽车零件排除在补贴之外,一系列针对中国汽车行业的特殊打压之下,这个“车轮上的国家”的街头至今都几乎看不见中国汽车品牌的身影。因此,对于今天的中国车企来说,美国市场只是“锦上添花”,而非“生死攸关”,“喊打喊杀”对我们产生不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反,对于美国本土车企而言,失去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支持,只会进一步削弱自身的竞争力。据统计,中国企业占据全球过半的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在部分电池材料方面的供应满足了高达90%的需求,这种规模经济使得美国企业很难在生产环节脱离中国。因此,在国会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意图在汽车市场上“闭关锁国”之后,美国超3000家汽车经销商签署联名信,呼吁拜登“三思”:“现在大量滞销电动车停在我们的停车场,市场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通过上海的超级工厂,特斯拉爬出“产能地狱”成为全球知名品牌;通过美国政府的一系列贸易壁垒,美国本土三大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上愈发举步维艰。“是谁在全球汽车市场采取‘不公平做法’?”事实胜于雄辩,美国贼喊捉贼的把戏蒙蔽不了世人,只会不断暴露自己拙劣的一面。
3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发布专栏作者多米尼克·劳森署名文章《将最便宜的电动汽车拒之门外,荒谬可笑》。文中直指美欧国家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行为自相矛盾,且“荒谬可笑”:一方面,积极推动清洁能源部署;另一方面,却设法阻止民众购买来自中国的“最实惠电动汽车”。
而对于拜登政府给中国电动汽车安上的“新罪名”——声称中国电动汽车“可能含有可以监视美国车主的技术”——文章反问道:“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哪怕一个司机身上,并被发现,都会在一夜之间摧毁整个中国的工业战略。中国真的会冒这个险吗?”(摘编自《北京日报》《环球时报》、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