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高突防,美军瞄准不对称打击优势

  •     作为美国加快建立高超音速打击能力的标志性动作,美国海军战略系统项目主任约翰尼·沃尔夫中将近日透露,美海军正计划为高超音速导弹建造专门的水下试验设施。美国专家认为,美国将由此获得“中国尚未掌握的潜射高超音速导弹能力”,借助这种不对称打击能力,可以在邻近中国的海面下方发动突袭。
        据印度《欧亚时报》3月19日报道,沃尔夫中将最近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时透露,美海军计划在印第安纳州克莱恩的海军水面作战中心专门为潜射高超音速导弹建造配套的测试设施。这里是美海军最核心的研究机构之一,按地理面积计算,堪称世界第三大海军设施。沃尔夫表示,该设施旨在推进高超音速导弹的水下试验,可以在全面了解它从水下发射到出水点火阶段的特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是将高超音速导弹集成到下一代核潜艇中的重要一步”。
        日本《日经亚洲》称,在3月12日众议院战略部队小组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沃尔夫详细介绍了美海军的高超音速导弹部署计划。目前美国海军和陆军正在联合推进“常规快速打击”高超音速导弹项目,美陆军在此基础上发展“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它的最高速度可达17马赫,最大射程2775公里。美海军则计划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首先为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配备该导弹的海军型号,最终在21世纪30年代初安装在最新型号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上。
        报道称,美军正在打造的高超音速导弹在临近空间的飞行速度可达5马赫以上,它结合了弹道导弹的速度和巡航导弹的机动性,可在约15到30分钟内打击数千公里外的目标,现有的防御系统很难拦截。
        五角大楼之所以如此重视潜射高超音速导弹,美国专家扯上了中国。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赖恩·克拉克表示,从成本角度来看,昂贵的高超音速武器将主要用于打击高价值目标,“例如中国的航母或指挥控制设施”,而潜射高超音速导弹是“同类武器中的最重要应用”,因为它能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实施突袭,“包括在敌方海岸附近”。
        分析人士透露,随着中国防空能力的提升,美军现有的远程打击武器突防效果正在逐步降低,而潜射高超音速导弹将比陆基、空基或水面舰艇发射的型号具备更高的突防效果,“可穿透解放军防空系统并摧毁指挥设施等关键资产”。“这种开场秀式的成功,对于美国派遣后续舰机进入战区至关重要。”报道还提到,中国目前还没有潜射版高超音速导弹,因此尽早获得该能力可以让美军拥有不对称打击优势,从而重建威慑平衡。
        《欧亚时报》提到,从水下发射高超音速导弹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从地面发射弹道导弹时往往采用热发射模式,即导弹在发射器内点火升空。而水下发射同类导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复杂得多。
        目前各国潜射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方式主要分为干、湿发射两大类别。美海军潜射弹道导弹从早期的“北极星”到现在的“三叉戟”系列导弹都使用的是固体燃料发动机,因此选择了干发射。而苏联/俄罗斯潜射弹道导弹则选择了多种类型的水下发射方式。例如“布拉瓦”等新一代固体燃料潜射洲际导弹选择了与美国“三叉戟”系列导弹类似的干发射。而SS-N-23“轻舟”等液体燃料潜射洲际导弹则采用湿发射方式。
        目前美国“常规快速打击”高超音速导弹的助推火箭也采用固体燃料,因此它的潜射版本大概率仍然采用干发射方式。但“三叉戟”系列洲际导弹研制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后半个世纪里美国再也没有研制过全新的潜射洲际导弹,因此正如《欧亚时报》所言,想要确保该导弹的水下发射安全可靠,的确需要建造配套的水下测试设施进行全面测试。
        尽管美国专家大力鼓吹潜射高超音速导弹的优势,但让美国忧虑的是,目前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进展缓慢。相比中俄已有高超音速武器问世和列装,美军至今没有任何同类武器服役。有分析认为,在此背景下,美军潜射高超音速武器的试验以及实际列装前景仍然存在很多变数。(摘编自环球网  文/晨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