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恐袭疑点重重影响深远

  •     俄罗斯当地时间3月22日晚8点左右,4名身穿迷彩服且未蒙面的男子闯入莫斯科西北近郊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朝观众席近距离开枪并投掷燃烧弹。法新社报道称,恐袭发生时,“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内有5000多人。这是俄罗斯20年来“最致命”的袭击。震惊世界的恐袭已经造成137人遇难。俄罗斯全国多地24日举行悼念活动。
        25日凌晨,4名直接参与恐袭的嫌疑人被正式批捕,已在莫斯科巴斯曼区法院接受初审,法院已批准对4人羁押候审至5月22日。如果罪名成立,他们将面临终身监禁。
        对于谁是幕后黑手,西方与俄罗斯之间激烈的舆论战仍在持续。耐人寻味的是,恐袭发生前,俄罗斯刚结束第八届总统大选。外媒分析称,无论谁是幕后黑手,此事都将对俄乌冲突产生具体影响,加剧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有俄罗斯学者25日说,莫斯科的外交政策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真是一种奇怪的巧合”
        恐袭发生后,有人着急认领,有人始终否认。
        这起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媒体曾报道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声称对此事件负责。
        24日,IS还通过旗下媒体发布了一段约90秒的视频,内容疑似恐袭现场画面,画面中枪手在音乐厅内行凶,远处还有大火燃烧。不过,袭击者的面部和声音均经过模糊化处理,难以辨认。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援引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助理教授贾杜恩的分析称,“俄罗斯参与打击极端组织IS及其附属机构的全球斗争……标志着俄罗斯成为IS的主要对手。”贾杜恩认为,如果能明确莫斯科恐袭是IS相关组织所为,侧面说明该组织希望借此达到“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恐怖组织的目标”。
        不过,IS发动袭击的说法并未得到俄方证实,俄罗斯一直没有排除西方和乌克兰的嫌疑。
        恐袭发生后,俄总统普京也在发表电视讲话时称,4名直接实施恐袭的人员、开枪杀人者,事发后企图躲藏并逃往乌克兰方向。根据初步信息,乌克兰一侧为他们准备了穿越国境的“窗口”。
        乌总统泽连斯基对此回应称,俄方“试图把莫斯科音乐厅袭击事件的责任推给基辅”。
        此外,早在恐袭发生前,美国驻俄大使馆网站曾在3月7日刊发预警,希望在莫斯科的美国公民不要外出前往人群聚集地,其中就包括音乐厅。
        22日的袭击发生后,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被问及此事时表示,美国政府“没有预先掌握有关音乐厅遭袭击”的信息。他还表示,“没有迹象表明乌克兰和乌克兰人参与其中。”
        对于这一说法,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迅速提出质疑称:“华盛顿官员凭什么得出悲剧中某人无罪的结论?”
        扎哈罗娃言辞激烈地指出,如果美国掌握或曾经掌握过这方面的可靠信息,“那么必须立即转交给俄方”;如果美方没有这样的信息,就“无权向任何人发放赎罪券”。
        25日,扎哈罗娃还在《共青团真理报》发表的专栏文章中指出,近年来,IS调整了计划,现在主要针对美国的敌人和对手,包括阿富汗塔利班、叙利亚政府、伊朗以及俄罗斯,“真是奇怪的巧合”。扎哈罗娃认为,美国“有意或无意地”帮助建立了IS。
    几处疑点
        “在事件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出面说是哪个组织所为,或者说与哪一方势力没有关系,本身就不符合逻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反恐问题专家李伟分析称,首先,从以往IS所认领的恐袭事件来看,有些事件与IS并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是他们也曾发表认领声明。其次,IS第一时间表示,其分支机构“呼罗珊省”制造了这起事件,但俄方在调查当中发现,他们在网上发表声明的模板是过去所使用的,而现在已不再使用。
        行动上的疑点尤其令人关注。此前公布的嫌疑人视频显示,他们被捕后迅速认罪,不同于IS的行事风格。李伟表示,任何一起恐怖袭击都带有实施者所属组织的特征,而这一起莫斯科恐袭事件,与以往IS及其分支机构所煽动蛊惑的事件有两个根本性的不同。
        第一,IS打着宗教旗号,以极端的意识形态来驱使一些人从事恐怖袭击活动,这是它的一个根本性特征。但目前公布的调查显示,这一次招募者采用金钱诱惑或收买,即买凶杀人的作案方式,而这种方式与以往IS及其分支所关联的恐怖袭击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第二,IS及其分支所进行的恐怖袭击活动,往往要求实施者达到所谓“殉教圣战”的目的,但这一次袭击者在俄罗斯的反恐力量能够及时反应之前就逃离了现场,并且提前规划了逃亡路线,又与IS的行事作风大不相同。
        此外,乌克兰到底和这起恐怖袭击事件有没有关联性?目前来看,美国、乌克兰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在判定上都有一点操之过急。乌克兰是一个大概念,它可能指的是乌克兰政府的某些部门,也可能是乌克兰境内的极右恐怖势力等。因此,美方在没有完全厘清乌克兰这个概念当中的一些细分概念的情况下,就完全撇清乌克兰与此事的关系,且未拿出实质性证据,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针对美驻俄大使馆网站3月7日刊发的预警,李伟也表示了疑惑:美国到底有没有确凿的情报来证明恐怖分子要针对俄罗斯的一些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发动恐怖袭击,如果有的话,那为什么警告中指出的有效时间是48个小时?如果美国获取了涉恐的情报,却不跟俄罗斯分享,有负国际道义。而恐袭发生之后,美国官员又表示美国政府没有预先掌握俄音乐厅遭袭击的信息,这与最初的警告又相互矛盾。可以说,美方的警告全然不属于情报共享的范畴,其中并未涉及所依据的情报是什么,获取的渠道是什么,哪些人有可能参与恐怖袭击活动等核心要素。
        李伟表示,这样的警告反而像一个烟雾弹,让俄反恐部门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其实,美国经常在全球发布一些涉恐的警告,有些确有所指,但大多数时候都没有类似事件发生。所以,阻止反恐从来不是依靠警告实现的,而是需要更加扎实的国际反恐合作,特别是情报交流与共享。
        美方的警告究竟是为了俄罗斯的安全着想还是制造混乱,恐怕只有美方自己心里有答案了。
        在反恐问题上,美方究竟是何立场值得质疑。美国不仅在国际上以暴制暴催生了很多恐怖组织,还在处理恐怖组织上存在严重“双标”,只攻击对其及其盟友构成威胁的恐怖组织,甚至利用一些恐怖组织,在与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制造恐怖袭击事件。在反恐问题上美方的工具主义,是严重阻碍当前国际反恐合作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黑天鹅事件”
        针对恐袭余波将如何影响俄乌局势,国际关系专家、时事评论员管姚认为,虽有一系列悬念与追问待解,但二十年来最大规模恐袭重创莫斯科,无论对俄罗斯,对整个世界,都构成影响深远的重大事态:俄罗斯正在同时打响两场战争,而外部世界尤其是欧洲大都市的反恐警报,也在高频拉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尚月表示,此次恐袭无异于一起黑天鹅事件,将对俄乌冲突起到一定的刺激和冲击的作用,这场冲突的烈度正在上升。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学者特列宁25日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撰文说,此次恐袭必将对俄罗斯人民的意识和国家的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它还可能使得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而这要取决于对袭击主谋的调查结果。鉴于相关结论的重要性,调查必将进行得非常彻底。
      俄卫星通讯社援引专家的话说,这次袭击可能导致俄罗斯与一些国家的关系紧张,并加剧俄乌之间的不信任感与紧张局势。(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环球网、直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