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真能用“爱国者”拦截“锆石”?
-
近期,俄乌双方增加了互相打击的频率及力度。3月26日,俄罗斯国防部发表声明称,俄军3月25日使用高精度远程海基和陆基武器及无人机,对乌克兰的决策中心、国家安全局设施、军工综合体以及乌军和外国雇佣兵所在地进行了集群打击,所有目标均被击中。俄军称用最新的“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击毁两套乌军“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3月26日报道,根据基辅消息,在乌军3月24日摧毁两艘俄军大型登陆舰和一艘重要侦察船后,乌克兰又击毁了一艘俄罗斯黑海舰队的登陆舰。
乌方还发布了另一个“重大战果”,声称“击落两枚俄军最新‘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此前乌军战报就已显示,拦截过俄军发射的“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对于乌军“第二次拦截‘锆石’”,外界广泛关注。
另一边,在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的背景下,瑞典、丹麦、芬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都在加强社会应对可能的战争爆发的能力。
“锆石”导弹残骸之谜
乌克兰《防务快报》网站3月25日报道称,俄再次使用最新型“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打击基辅目标。“这是继2月7日攻击基辅未遂后,俄军第二次公开使用这种导弹。但两枚‘锆石’导弹在基辅上空都被击落。”报道称,在2月7日的空袭中,“锆石”导弹只剩下非常小的残骸碎片,乌克兰方面用了五天时间才正式确认俄罗斯使用这种导弹。而这次袭击留下了数量更多、含有更多信息的导弹残骸碎片,可以对该导弹发动机类型、制导系统、使用的材料等给出准确的答案。“总的来说,这些残骸将使我们能评估‘锆石’的真正能力以及俄罗斯目前在制造最秘密的导弹方面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报道称,导弹是从克里米亚方向发射的,但无法确定确切地点。报道还刊登了一张据称是“锆石”导弹残骸的照片。《乌克兰真理报》称,该报的消息来源证实俄军确实动用了“锆石”导弹发动袭击,个别碎片的标记表明它是在2022年生产的。
俄罗斯媒体也提到了这次空袭,但强调乌军部署在基辅的“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遭到重创。俄罗斯《观点报》称,俄军于3月25日对基辅发动了一系列打击,在基辅西南部以及朱利亚尼机场地区听到了爆炸声。塔斯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乌军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在朱利亚尼国际机场附近被摧毁。此外,位于基辅市中心附近的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秘密办公室被击中。《观点报》透露,这次打击是在“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的帮助下进行的,它从克里米亚附近的舰艇上升空,只用了约3分钟就抵达基辅。由于该导弹的飞行速度极快,乌军防空系统根本没有时间作出反应。但俄军尚未就此事提供官方信息。
《观点报》援引俄军事专家的话称,“锆石”导弹射程略逊于俄军早先投入的另一种“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但这两种导弹都显示出“无可争议的有效性”。
怎么拦截?
乌军战报显示,俄军发射的“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都曾被拦截过。那么这些高超音速导弹到底能不能被拦截?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表示,相对于传统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更难被击落,除了其飞行速度更快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能进行更大范围、更大过载的机动,飞行轨迹具有更强的不可预测性。如果高超音速导弹仅依靠速度突防,先进反导系统理论上仍然有较大概率将其拦截下来。具体的情况,就要看双方的设计和参数细节。因此用反导系统拦截高超音速导弹,不是能或者不能的问题,而是概率问题。
但是现实情况更为复杂。张学峰认为,实战中,乌克兰仅依靠两三套“爱国者”系统,想要对俄军高超音速导弹做到“来一枚拦一枚”是不可能的。
张学峰表示,“爱国者”防空系统在作战过程中不能实现360度全向覆盖,因为它的雷达跟踪范围是120度,要满足拦截要求的高精度跟踪范围只有90度。据报道,根据俄方情报,部署在朱利亚尼机场的“爱国者”系统雷达应该朝向东北,主要拦截从东向西射向基辅的俄军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不过这可能会导致无法防御克里米亚方向射来的导弹。因此乌方可能会有第二套“爱国者”系统指向南部,重点防御来自克里米亚方向的攻击。但即便如此,两套“爱国者”系统仍然无法实现全方位覆盖。
乌克兰防空系统缺乏体系支撑,对于拦截高超音速导弹极为不利。张学峰称,“爱国者”系统的AN/MPQ-65雷达水平覆盖角度为120度,想要对整个覆盖空间进行全面搜索需要较长时间,不利于发现高速目标,因此它需要得到外部情报支持。乌克兰没有能为“爱国者”系统提供精确空中目标信息的先进雷达,北约的传感器距离较远,能否跟踪飞行高度相对较低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也存疑。而且按照俄方说法,“锆石”导弹从克里米亚附近发射到抵达基辅上空只用了3分钟,这给乌方防空系统留下的预警时间非常短。乌方防空系统能否进入战斗状态都成问题。
此外,乌军防空系统可能是俄军的首选打击目标。张学峰表示,“匕首”导弹可以在接近“爱国者”系统发射阵地时进行针对性机动,包括一次或者多次拉起机动,等该导弹飞到“爱国者”阵地上空后再以接近90度俯冲角打击该系统顶部盲区。“锆石”导弹也可以通过航路规划,从“爱国者”防空系统的盲区发动进攻。俄军打击朱利亚尼机场的“爱国者”系统,很可能就是使用类似战法。
张学峰表示,如果高超音速导弹真如乌克兰说的那么容易被拦截,俄罗斯和美国就没有必要如此急迫地投入重金发展高超音速导弹了。他表示,“乌军之前曾声称,从未击落过老式Kh-22和Kh-32超音速导弹,但性能更先进的‘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却是‘来一枚拦一枚’。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品味。”
欧洲多国纷纷“行动”
俄乌近日愈发激烈的互攻背后,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更趋尖锐,欧洲很多国家都加强了社会应对可能的战争爆发的能力。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3月24日报道,瑞典、丹麦、芬兰、西班牙等国纷纷建立各自的民防模式。
在乌克兰危机后方,有的孩子能分辨迫击炮、手榴弹和导弹,甚至学会射击、组装步枪或驾驶无人机;有的成年人参加民防活动并应征成为预备役军人。面对俄罗斯进攻欧盟领土的“危险”和“威胁”,欧洲理事会近日提高调门。布鲁塞尔呼吁加强“军事准备”,但同时也提到“民事防护”准备。这无疑意味着,全社会都将参与到保卫领土的行动中来。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已要求芬兰前总统绍利·尼尼斯托起草一份关于如何加强欧洲防护的报告。冯德莱恩说:“我们知道,普京的野心不止于乌克兰。”布鲁塞尔已经敲响警钟,但许多欧洲社会早已行动起来。
欧盟内部并未就俄罗斯可能发动攻击或社会参与防御达成完全共识。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日前表示,“战争并非迫在眉睫”,要求不要惊吓民众。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安全问题专家拉斐尔·洛斯表示:“北欧国家,特别是芬兰和瑞典这些在冷战中保持军事不结盟的北欧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储备关键物资,不仅是弹药,还有医疗用品和食品,并为其平民做好应对全球危机的准备。”洛斯认为,有些国家“现在正重新发现自己在混合战争技术面前的脆弱性”,而有些国家似乎还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压力。
无论是来自俄罗斯还是其他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混合战争的威胁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今,无论是网络攻击还是虚假宣传活动,其本质都是一种先于常规武装力量攻击公民的侵略类型。
芬兰与俄罗斯的边界线长达1300公里,是民防典范。芬兰避难所的数量很好地说明了该国的准备情况:根据赫尔辛基的统计,现有掩体数量为50500个,足以在必要时为全国550万居民中的480万人提供避难所。五大核心能力包括:预警(警报)、疏散、战斗、救援和医疗。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堪称典范的理念:每个人都做好准备,甚至接受过依靠自己的资源生存至少72小时的训练,而这非常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复原力,并最终在发生灾难时实现国内自给自足。
邻国瑞典与芬兰一样是北约的新成员,多年来也一直在做准备。早在2018年5月,时任政府就做了一件1961年以来从未做过的事情——向公民大量邮寄题为《如果危机或战争来临》的指导传单。现任政府则更进一步,成立民防部。所有这一切都以斯德哥尔摩的“全面防御”为框架。
丹麦也受到需要投资于国家国防准备的感召,其模式是义务兵役制。3月13日,丹麦政府宣布两件事:第一,妇女也将被强制服义务兵役,而迄今为止,在欧洲内部只有瑞典和挪威实行过这种做法。其次,培训时间将从目前的4个月增加到11个月。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还谈到瑞典所追求的威慑力量:“我们重新武装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战争。我们重新武装是因为我们想避免战争。”
其他欧洲国家也在积极做准备。与乌克兰接壤的波兰最近对其防空洞进行清点,并计划投资升级掩体系统,同时提高教育和卫生部门在发生袭击时的应对能力。政府还在制定新的民防法。
离莫斯科同样非常近的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均增加了军费开支,但也没有忽视民防准备。今年爱沙尼亚政府批准一项新的民防行动计划,目标是在4年内使至少25%的人口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摘编自环球网、参考消息网、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