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空军第一本气象观测日志

  •     在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之一的海浪机场,珍藏着一本定时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这是人民空军第一本气象观测日志。历经70余年的岁月洗礼,这本厚重的记录簿,内部纸张依旧平整、上面书写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作为人民空军气象事业的见证,如今它静静躺在展示柜里,为参观者讲述着空军气象人观天测云、助力战鹰的雄心和从零起步、迎难而上的勇气。
        气象观测是空军训练和战斗的重要保障,各种飞行活动、任务的成功都与气象保障息息相关。没有气象支撑的飞行有如蔽目夜行,稍有不虞便会惊险万分。1946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成立。然而,东北老航校在成立之初因条件有限,一直没有自己的气象数据资料,只能通过广播获取模糊信息用于保障飞行训练。
        由于国民党空军频繁轰炸,东北老航校几经辗转,于1948年3月转移到牡丹江。同年10月,东北老航校从冀东来的14名女学员中抽调8人,加上4名航校工作人员,共同组成气象培训班,筹建气象站。
        气象培训班开班之初,条件艰苦、物资紧张,但气象培训班人员迎难而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现成的讲义、教材,教员就边编写边油印,保证了上课急需;有时来不及油印,教员就在台上讲授,让学员在台下记笔记。没有训练器材,师生就到日军留下的废品库去翻找,把找回的零散器材擦拭、维修、组装后再使用。由于舍不得用专门的气象观测记录簿,学员们平时练习时都将数据记在废纸背面。当时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较薄弱的学员为尽快跟上专业课的进度,白天上专业课、晚上恶补文化课,理解不了的就先背下来,再到实践操作中一点点领会……经过8个月的勤学苦练,气象培训班学员全部顺利结业。
        彼时,东北老航校决定在牡丹江、长春等机场设立气象台。这些从气象培训班结业的学员被分配到各个机场,参与完成建台工作。
        1949年7月1日,牡丹江海浪机场气象台正式成立。由于缺少办公场所,气象台设在塔台2楼的一个房间内。这里既作办公室,又兼观测室,百叶箱、量雨器、风向风速器安装在楼顶,气压表及有关自记仪器放在办公室内。
        当天凌晨4时,牡丹江海浪机场气象台台长陈桂荣用铅笔,郑重地在这本观测日志上写下——“本台今日开始观测”。从这一刻起,人民空军首个气象台开始运行,正式观测气象数据。气象台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将风向、晴雨、寒暖、视程等一个个数值,详细填写在这本全新的记录簿上。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成立,人民空军的建设发展走上快车道。随后,空军气象事业也大步迈进,从老一辈简单的手持观测仪器,到气象传真云图再到气象雷达、风云卫星……气象观测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愈加向精细化、智能化保障发展,在复杂的气象环境中守护战机安全,在多变的变化下寻找适飞窗口,在漆黑的星夜下胸怀经纬。观测手段在变化,但不改的是初心,空军气象人始终紧跟飞行进度,保障训练安全,坚持把飞行安全作为自己的使命任务。
        尽管条件艰苦、物资紧张,但东北老航校气象人不畏困难、勇于创新,创造了编写第一本气象教材、开创第一项外场气象值班制度等人民空军成立前气象事业的多个“首次”。在随后70余年里,牡丹江海浪机场气象台24小时不间断观测,留下了各类气象观测资料110余种5800余册,不仅护卫人民空军高飞远航,还成为研究当地气象的数据宝库。(摘编自《中国国防报》  文/程红波  王健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