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遥远的地方,留下最绚丽的青春

  • 刘子贤 张笑林

        在世界的屋脊,天上阿里,寒风凛冽。时令三月,山上的雪被风吹着,铺落在地上。雪不会一直下不停,但心中的羁绊,却被永远地搁浅在这匆匆岁月里!
        上等兵蒋汪洋站在走廊的窗前,望着那杂乱纷飞的雪花,伴随着自己的忧愁散落了一地。天还没亮,上天却好似被染白了头,蒋汪洋对着镜子发呆了好一会,在百感交集下长叹一口气,再敬一次军礼!随后转身走向巡逻队伍。
        蒋汪洋所在的边防连,坐落在祖国的最西陲,是距离首都北京最遥远的支普齐边防连,地处喀喇昆仑高原,平均海拔4700米,年平均气温几乎在零摄氏度以下,含氧量更是不到平原的一半。东流逝水,叶落纷纷,时光摆上的印记在日子里慢慢地消逝,再过段时间,这支巡逻队伍里包括蒋汪洋在内的3名老兵将告别军营,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句号,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踏上这条巡逻路了。
        路途艰辛险,攀峰路遥远。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猛士车在崎岖的道路上一路颠簸。蒋汪洋望着车窗外白茫茫的一片,高寒、冰山、峭壁……崎岖巡逻路,久久没有回神。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
        车上,上等兵旦巴仁增哼起了连队的连歌《边防战士》:“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一群热血青年,捍卫祖国的山河,担当强军重任……”每一句歌词都直击着他们的内心,歌声也在群山褶皱间回转悠扬,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声音哽咽……车子停在了狭窄的路口两旁,连长马永华一声令下,“出发!”山高坡陡,怪石耸立。险峻处,战士们手脚并用,向上爬行。
        道阻且长,地上的雪没过了战士们的膝盖。山坡上厚厚的雪层已经达到了四五十公分的高度,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官兵们的去路。由于坡度较陡导致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官兵们排成一字斜队手拉着手艰难地向上爬行着,每个人都拼尽全力不断在雪层中蹒跚着,用力紧紧拉住身后的战友,就这样一步一步,巡逻的官兵们终于成功渡过了这险峻“雪潭”,勇攀山峰。
        “谁英雄谁好汉,‘绝望崖’上比比看。”绝望崖是官兵们无数次巡逻路上的难点之一,之所以被官兵们称之为“绝望崖”,是因“绝望崖”所在的海拔接近5400米,由5个60度以上的陡坡组成,让人远远望去便心生绝望。后来,每当巡逻的官兵在经过绝望崖时,都会站在崖顶最高峰,去俯瞰山后的边防线,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绝望崖到了!马永华拍了拍坠在身上的积雪,回头看了看,此时官兵们的衣服上同样铺满了积雪,呼出的气也在睫毛挂上一层白霜。尽管如此,官兵们的眼神中依然充满着坚毅,不到点位誓不归,继续前进!
        手套太滑就干脆脱掉,喘不过来气了就摘掉面罩,难行路段必须手脚并用爬行通过,渴了就顺手抓把积雪塞进嘴里解渴。这一幕,让马永华眼眶泛红:“每次老兵的最后一次巡逻,都不留余力地把全身的劲儿用尽,把脑袋里的经验挖空,一点不剩地留给连队、留给新战友……”
        在一次次的爬冰卧雪中,官兵们终于到达了熟悉的点位。蒋汪洋拿出国旗,呼喊着大家集合,这是一个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展示国旗宣示主权。
        上等兵李聪聪站在一座石峰上伫立了很久,遥望着来时的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旦巴仁增是这片土地土生土长的藏族同志,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抓起一把土填满了手中的瓶子,“或许我再也回不到这个地方了,当我想起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就会闻一闻这片土地的味道。”蒋汪洋感慨,“走过坎坷的两年军旅岁月,经历过风霜雪雨,我虽然要走了,但是我一直还在,这道边防线上,会永远飘扬着我们的国旗。”
        支普齐,藏语意为“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他们将脱下戎装,迎接新的挑战。在那遥远的地方,雪山上将永远刻下他们停留过的足迹。
        告别祖国的边防线!告别亲爱的战友!再见,最遥远的地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