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延宕两年有余,欧洲军火商援乌炮弹产能捉襟见肘,对中国棉花的依赖成了他们“甩锅”的对象。英国《金融时报》4月8日报道称,欧洲超过七成的火药棉依赖中国供应,但出于对中国“卡脖子”风险的担忧,欧洲防务企业正“尽可能多地采购以填补库存”,有军火商已囤积了可供三年消耗的库存。
火药棉也就是硝化棉,一般指硝化纤维素,是棉花纤维素与硝酸酯化反应的产物,被用作制造火药的关键成分,在军事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报道称,全球贸易中近一半火药棉由中国提供,最大进口国包括德国、瑞典和比利时,随着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冲突中大量消耗炮弹,对弹药的需求猛增,欧洲军火商急需扩大产能满足需求,但对中国棉花的依赖限制了这种努力。
这些公司警告说,在依赖中国资源的情况下,很难迅速扩大火药的生产规模,而且如果与中国的关系恶化,中国可能会限制该材料的出口。
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负责安全和国防事务的负责人克里斯蒂安·莫林指出,硝化纤维素是一种“廉价化学产品”,长期以来都外包给中国等国进行生产。
德国军火商莱茵金属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明·帕珀格对《金融时报》表示,欧洲“70%以上”的火药棉依赖从中国进口。他透露,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莱茵金属已经囤积了可供三年使用的火药棉库存,而且“每个月都从中国”继续进口这种材料。
另一位行业高管表示,“(火药棉)供应严重不足,这给业内其他领域造成了困难。”他补充道:“这种短缺凸显欧盟加强国防工业反应能力的需求,以确保欧洲能够及时提供弹药和导弹。”
瑞典萨博公司称,“随着我们和整个行业在欧洲提高产能和产量,(对华依赖)可能会增加未来的风险”。该公司同时强调,目前尚不存在供应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公司可能不得不考虑关键材料的替代方法,以维持欧洲的“弹药生态系统”。虽然用木材制造纤维素的工作正在进行,但该公司表示尚未投入生产。
《金融时报》称,欧洲领导人已经注意到火药短缺的棘手问题。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3月在一场会议中表示,“我们都意识到需要正视某些零部件短缺的问题,尤其是火药。”
欧盟内部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顿对记者表示,由于缺乏火药,法国无法为本国武装部队制造足够的导弹和炮弹。布雷顿称,制造火药需要一种“特定的棉花”,而这种棉花主要来自中国,但几个月前,来自中国的棉花运输就“偶然间停止了”。他表示,目前北欧国家找到了替代中国棉花的办法,但需要时间。(摘编自观察者网 文/ 刘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