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到“931”,母子接力守护烈士墓80年

  • 刘森 徐利梅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一定要牢记这份恩情,你们到部队一定服从命令听指挥,加强锻炼,练好本领,保家卫国。”樊德祥在禹城市烈士陵园对着预定新兵语重心长地说。
        樊德祥,59岁,山东省禹城市莒镇人。在当地,樊德祥和母亲张秀英接力守护无名烈士墓八十载的事迹被传为佳话。2023年,他荣获“山东好人”“禹城市最美拥军人物”。今年1月31日,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樊德祥获评“中国好人”。
        不能忘记!——“咱们娘俩就是烈士们‘最亲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以禹城莒镇为中心的齐禹抗日根据地是山东军区通往冀鲁豫之鲁西军区的咽喉要道。1944年,两位战士在与日寇战斗时,为保护群众转移而英勇牺牲,长眠于莒镇小樊村。村民张秀英(时年21岁)被烈士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精神所感动,将烈士妥善安葬后,多年来一直默默守护。
        “咱们就是两位烈士的亲人!”每次去烈士墓前祭奠后,张秀英总是给儿子樊德祥絮叨一遍上面的话。一句“亲人”,俨然成为母亲用一生守护的承诺。
        为了让无名烈士墓得到更好的看护,2000年,村里土地调整,张秀英主动提出将两位无名烈士迁葬到自家的田地里,并在烈士墓前新栽上了杨树。在这之后,张秀英去墓前看望烈士的次数越来越多。樊德祥说,每次和母亲一起为烈士墓拔草添土时,总会看到母亲用手背擦拭脸庞,已分不清抹去的是汗水还是泪水……
        接力守护!——“娘,您安心走,我会用余生扛起这面旗”
        樊德祥的哥哥姐姐们很早就外出务工了,他跟随母亲的时日最长,听母亲讲述无名烈士的事迹最多,对两位无名烈士的感情羁绊也最重。农忙之余,年岁渐长的樊德祥都会主动陪伴母亲,前去烈士墓前修葺坟头。每年清明节,樊德祥都会组织村小的学生到两位烈士的墓前鞠躬缅怀、行礼祭奠。在他与母亲的接力守护下,两位烈士的坟墓从未有一日荒芜废弃,两位烈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在莒镇小樊村口耳相传。在樊德祥母子的感召下,多年来,小樊村其他村民也自发为烈士扫墓,将无名烈士当作亲人来祭奠。
        樊德祥说:“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却深明大义。她对待烈士的态度是纯粹的、真诚的。后来,母亲年纪大了,我便接过守护墓地的重任。”
        2022年,母亲弥留之际仍牵挂着两位无名烈士,不断叮嘱樊德祥要一直管下去。母亲临终前的叮嘱,成为樊德祥终生铭记的责任。每当在外工作的子女回来,樊德祥总会带着他们去两位烈士墓前拜祭缅怀。逢年过节吃团圆饭的时候,樊德祥也会在家中多摆上两副碗筷,给年幼的孙子孙女讲讲两位烈士的故事,以此教育后辈们感恩先烈,铭记历史。“母亲用一生守护了她对两位烈士的承诺,现在,该由我传承下去了!”樊德祥说。
        英灵“归队”!——“放心吧,今后我还会一直守护下去”
        2023年,小樊村被列入规划将进行搬迁,两位无名烈士的归处成了樊德祥最牵挂的事。镇、村接受了禹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建议。6月23日,两位烈士迁葬至禹城市革命烈士陵园,无名烈士的英灵得以“归队”。
        2023年的烈士公祭日,樊德祥仍旧是提前预订好花篮,专程去为无名烈士扫墓,寄托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来看你们!”抚摸着烈士墓碑,樊德祥眼含热泪。
        为表达对烈士的那份敬意,清明、七一、八一、烈士公祭日等时间节点,他依旧会带着子孙来陵园祭扫。在禹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协调下,今年樊德祥搬到了禹城市烈士陵园,成了烈士陵园专职守墓人。守护的烈士从“2”增到“931”个,他为来烈士陵园祭扫的人们生动讲述小八路牺牲的故事,让人民珍惜生活热爱祖国。在樊德祥的影响下,禹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爱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铭记英雄的实际行动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