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深度
墨厄危机凸显拉美政治气候恶化?
-
“我不后悔。”在当地时间4月15日播出的采访中,厄瓜多尔总统丹尼尔·诺沃亚这样回应4月初发生的“强闯使馆”事件。尽管全球很多国家都在谴责厄警方进入墨西哥驻厄大使馆逮捕前副总统格拉斯一事违反国际准则,但诺沃亚认为自己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有分析认为,近年来,拉美政治生态迅速演变,左右博弈加剧,深陷“转型困局”。美联社更是直言,拉美地区当下的左右博弈就像一台快速切换的弹球机。
这次“强闯使馆”事件背后究竟体现出拉美政治生态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左右互搏为拉美各国走向团结带来怎样的挑战?对于这些问题,拉美各国正展开激烈争论。
“很少在某件事上达成如此高度的一致”
“根据《联合国宪章》,国际法院应当批准将厄瓜多尔除名。”墨西哥总统洛佩斯4月11日向联合国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将厄瓜多尔“踢出”联合国。据墨西哥《拓展》杂志报道,“强闯使馆”事件发生后,不仅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国的左翼政府纷纷强烈谴责厄警方的作为,秘鲁、阿根廷、乌拉圭等右翼政党执政的国家也表达了对墨西哥的声援。美洲国家组织10日还批准了一项决议,“强烈谴责”厄警方的行动。除厄瓜多尔投反对票和萨尔瓦多投弃权票外,其他与会国家均投了赞成票。厄瓜多尔基多旧金山大学政治学家巴勃罗·佩雷斯认为,拉美各国“很少在某件事上达成如此高度的一致”。据驻墨西哥记者观察,单从墨西哥目前国内的政治氛围来看,洛佩斯左翼政府在墨民众中比较受拥护,在即将于今年6月举行的大选中左翼执政党获胜的可能性也较大。洛佩斯本人在外交上敢于发声,墨西哥也有向政客提供政治庇护的传统。事实上,除格拉斯外,洛佩斯也曾宣布对“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玻利维亚前总统莫拉莱斯等人提供政治庇护。甚至在2022年,由于洛佩斯宣布对秘鲁前总统卡斯蒂略家人提供政治庇护,秘鲁还驱逐了墨西哥驻秘鲁大使,后宣布与墨关系降为代办级,引发两国外交风波。巴西拉丁美洲一体化联邦大学教授胡里奥·莫雷拉表示,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美国家庇护别国政客的悠久历史是“植根于深厚的人性和正义感”的做法。他认为,“强闯使馆”事件会让人们对主权、一体化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等指导国际关系行为准则的价值观提出质疑。不过也有报道称,洛佩斯与厄瓜多尔此前的左翼执政党关系较好才是墨西哥庇护格拉斯的重要原因。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左翼和右翼执政观念不同,导致墨厄关系近年来发生显著变化。从厄瓜多尔方面来看,格拉斯曾于2013年至2017年任厄副总统,是时任左翼总统科雷亚的“左膀右臂”,因卷入贪腐丑闻入狱,2022年11月获假释,但面临新的指控。去年12月,格拉斯以“担心自己的安全和人身自由”为由前往墨西哥驻厄使馆寻求庇护。而现年36岁的厄总统丹尼尔·诺沃亚领导下的中右翼政府目前任期仅剩一年多,国内还面临严峻的帮派和暴力问题。就在今年1月,厄瓜多尔发生毒枭越狱、多所监狱骚乱,全国进入为期60天的紧急状态。《纽约时报》报道称:“厄瓜多尔的外交争端可能会改善其总统的政治命运。”厄社会学家艾琳·莱昂认为,诺沃亚可以利用此次抓捕事件提升在国内政治中的影响力。目前,腐败问题是厄中右翼攻击左翼的主要抓手。此次事件发生后,诺沃亚的支持率也有所上升。诺沃亚发起的关于安全、就业和司法问题的全民公投拟于4月21日举行,在公投来临之际,他希望通过抓捕行动传达其对有罪不罚现象持强硬态度的信息,并表达他将打击该国帮派及政府内部助长犯罪集团的腐败行为。如果公投通过,他将有更多权力来应对国内暴力问题,这有可能帮助他在明年大选中获得连任。虽然拉美国家纷纷声援墨西哥、谴责厄瓜多尔,但也有声音批评此次事件可能与外部国家有关。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政治社会学教授富兰克林·拉米雷斯认为:“没有美国的允许,或者至少没有美国的默许,诺沃亚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改变和扰乱地区政治的伎俩。”厄瓜多尔学者皮拉尔·费尔南德斯也在《巴西真相》网站上撰文表示,尽管美国对厄瓜多尔的行为表示批评,但其肯定在此之前予以了批准。如果没有美国政府以及当地军方的知情和支持,诺沃亚不会下令闯入使馆。拉美学者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墨厄断交事件会带来严重后果。厄瓜多尔洛哈私立技术大学冲突管理教授贝尔特兰分析称,此事可能极大影响厄瓜多尔与墨西哥以及其他国家的贸易平衡。墨厄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经“暂停”,然而达成该协定是厄瓜多尔加入太平洋联盟从而进入亚洲市场的条件之一。《巴西真相》网站刊文批评诺沃亚的行为“十分短视”,墨西哥是厄移民最多的国家,也是厄私营部门的主要外国投资者。此外,巴西“myNews”新闻网刊文称,墨西哥的贩毒集团在厄很活跃,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厄移民经由墨西哥前往美国寻求庇护。如果墨厄不保持良好关系,两国联合打击贩毒的合作可能会被推迟,非法移民和跨国有组织犯罪这两个问题都可能在整个拉美地区恶化。对立引发的担忧越发明显近几年在拉美政坛,尤其是米莱上台后,舆论对新右翼和极右翼的担忧越发明显。“进步国际”组织网站上月发布对玻利维亚前副总统阿尔瓦罗·马塞洛·加西亚·利内拉的采访,谈到新右翼是否正在拉美大陆组织一个“后民主实验室”相关问题时,他表示,如果想真正“击败极右翼分子”,左翼必须解决社会贫困、不平等以及服务、教育、健康和住房等结构性问题,必须在财产、税收、社会正义、财富分配等方面进行“更为激进的改革”。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去年年底刊文称,2024年的拉美政坛将由于极右翼的崛起和左翼支持率的下降面临复杂性。该杂志近日又刊文分析称,当下拉美“新右翼”群体正在崛起,他们与在欧洲和北美存在时间更长、以移民问题作为主要抓手的极右翼群体有所不同。文章认为,从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2018年意外胜选、萨尔瓦多前总统布克尔2019年当选,再到去年11月米莱爆冷赢得阿根廷大选,拉美极右翼凭借“对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认同”、对犯罪的严厉打击和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坚决反对获得民众支持。该群体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一种民众危机感:在巴西和阿根廷是源于腐败和经济停滞,在萨尔瓦多是帮派暴力,在智利则是时常发生的社会骚乱。文章还分析称,拉美新右翼团体被围绕共同政治话语和文化背景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网捆绑在一起,但没有迹象表明该团体有一个中心组织或协调机构。拉美的左翼和右翼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朋友网”。“厄瓜多尔只是最新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继墨西哥之后,玻利维亚决定召回驻厄大使,尼加拉瓜也宣布与厄瓜多尔断交。对此,巴西警告称这开了一个“糟糕的先例”。有观点认为,墨西哥在拉美地区左翼政权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此次拉美多国的一致表态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左翼阵营统一的政治声音,是对拉美新右翼势力的一种抗争。巴西总统卢拉曾表示,拉美各国政治在左翼和右翼之间的来回转向,并没有在实际上解决民众的经济社会需求。美国WLRN新闻网站去年8月发表评论文章称:“只要拉美的左翼和右翼继续削弱民主制度,黑帮势力就会在厄瓜多尔等国家继续获得权力……厄瓜多尔只是拉美地区最新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尽管拉美地区没有爆发热战,却一直饱受不平等、犯罪、腐败、贩毒和社会动乱的困扰。在去年5月的南美峰会上,卢拉曾呼吁南美各国领导人抛开意识形态分歧,专注于经济增长、能源、环境保护等共同利益,却遭到当时多国领导人反对。为什么拉美区域一体化进程总是困难重重呢?伊比利亚美洲研究所的政治学家彼得·伯尔认为,与欧盟一体化不同,拉美各国的政治和经济更受到欧洲、美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不是邻国。他认为拉美各国就像“相隔甚远的邻居”。相比欧盟,拉美各国更加注重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不愿将一些政治权力让渡给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组织联盟。巴西利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合作研究员艾琳·康蒂在该国《圣保罗页报》发文表示,一体化是个复杂现象,纵观拉美历史,经济困难、政治障碍、地区领导人兴趣下降等都阻碍了南美联盟的向前推进。此外,域内国家与外部势力结盟也是重要的瓦解因素。巴拿马大学社会学教授路易斯·埃雷拉在其研究中分析称,各国缺乏政治领导和执政连贯性增加了一体化进程的难度,他呼吁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各国政府“暂时停下来”,寻找真正的一体化政治愿景和策略。(摘编自环球网 文/陈海琪 徐永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