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十年磨一舰,“福特”号难堪重任?

  •     据美国《星条旗报》网站日前报道,海军官员称,美国舰龄第二长的尼米兹级航母“艾森豪威尔”号将至少服役至2029年。
        不出意外,尼米兹级航母的延迟退休引发了人们对福特级航母首舰“福特”号航母在技术上是否可靠的讨论。
        美国海军福特级核动力航母首舰“福特”号于2017年7月22日正式服役。作为21世纪美国继续维持全球霸权和海空优势的利器,集最先进的技术与数十年超级航母操作经验于一身,“福特”号却貌似命里缺“福”,服役生涯饱受诟病。

        随着负面新闻不断涌现,人们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从型号曝光时的惊艳,到战斗部署时的嘲讽,“福特”号是如何跟 “不靠谱”画上等号的?

    超级费钱

        “福特”号航母服役当天,新闻报道有这么一句介绍“美国近40年来建造的首艘新型航母”。为什么说是近40年,这就不得不提到福特级的前辈——企业级航母与尼米兹级航母。
        1961年11月服役的“企业”号航母是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母。核动力航母带来的种种性能优势让当时的美国海军颇为满意。但超级性能同时也意味着超级费钱,无论美国国防部或国会,都反对继续建造这样昂贵的航母,这让“企业”号意外地成为一个孤立的舰级。
        虽然单舰成级,但“企业”号的设计思想对美国第二代核动力航母尼米兹级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海军对“企业”号航母的设计念念不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企业”号动力减配版的尼米兹级航母于1968年开工建造。综合来看,采用新设计思路下的尼米兹级航母,取得了性能与成本的较佳平衡,堪称美国海军的理想型核动力航母。
        最后1艘尼米兹级航母“乔治·布什”号于2006年完工下水,建造绵延近40年,美国海军对该级航母的青睐程度可见一斑。
        既然尼米兹级航母这么优秀,21世纪初还在接续建造,为什么美国海军还要发展福特级航母呢?
        一方面是技术使然。虽然尼米兹级航母不断改进升级,但基础设计毕竟是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如今早已落伍。另一方面,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一下子失去最强大的对手,美国海军也没有理由再去维持原有冷战时期的兵力规模,削减军费、大幅缩减舰队规模随之成为必然。
        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海军多艘航空母舰退役。面对预算与航母数量大幅减少的双重困境,美国海军对于新一代航母的设计需求变得十分明确,既要降低其全寿命周期成本,又要提高单舰作战性能以弥补航母数量的不足。
        对于降低成本,美海军期望新一代航母至少需比尼米兹级节省10%至20%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对于提高性能,美海军则期待新一代航母能提高25%至60%的舰载机单日打击出动架次,以及拥有更强大的航空弹药承载能力等。
        要同时满足这两点并不容易,成本与性能恰似天平两端,过于看重任何一点,都会造成失衡。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美国海军把希望寄托在了新技术应用上。
        除了技术创新,福特级航母还广泛应用了自动化技术,使人力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设计容量达4500人的“福特”号实际只需2600名船员操控。美国海军预计,船员精减措施将有助于在“福特”号50年服役期内节省40亿美元的开支。
    “骇人听闻”

        “福特”号航母作为21世纪美国继续维持全球霸权和海空优势的利器,集最先进的技术与数十年超级航母操作经验于一身,可谓出生就自带光环,全世界高度关注它的实际表现。但是,随着负面新闻不断涌现,人们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从型号曝光时的惊艳,到下水时的赞叹,再到服役时的质疑,最后到战斗部署时的嘲讽,如今的“福特”号仿佛跟“不靠谱”画上了等号。
        质疑一直萦绕不断,其中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美国国防部作战试验与鉴定局2021年年度报告中发布的内容。
        该报告称“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在8157次弹射中,平均无故障周期(MCBOMF)是272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弹射272次就会出现1次故障,远低于设计目标的4166次。不仅如此,电磁阻拦系统(AAG)在8157次舰载机回收阻拦中,每41次阻拦就会出1次故障,远远低于设计要求的16500次。
        关键系统的故障率如此之高,不免让人对“福特”号到底行不行心生疑问。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从下面几个角度去思考:
        一是从统计学角度看。笔者认为将总运行次数除以总故障次数来计算可靠性的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出系统实际的运行情况。
        二是从故障本身去看。革命性新装备在服役初期,或因设计制造上存在缺陷漏洞,或因操作人员不熟等原因,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开始故障率偏高的现象。
        三是在技术之外看“福特”号出现技术问题的原因。不成熟的装备被允许装舰,其实跟前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一步到位”决策有关,这一点至关重要。
        美国海军发展新一代航母,原计划是采取“三步走”策略,即通过最后一艘尼米兹级CVN-77、两艘新一代航母CVNX-1、CVNX-2来逐渐实现新技术的应用。然而,2002年底,拉姆斯菲尔德要求直接发展拥有完整功能的新一代航母设计,意即跳过原先的CVNX-1,让新技术一次到位,在福特级上实现原本要等到CVNX-2上才会引进的新功能。
        原本要分3个阶段逐渐应用的新技术,变成提早5年以上应用所有新技术。步子迈大了势必带来副作用。
        四是冷战结束的余波。冷战结束后,美军的军事压力小了很多,舰队规模被迫削减,美国造船业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影响,显露衰退之势。最近的新闻报道称,美国13家能为海军制造军舰的企业中9家已倒闭,剩下的4家也只是苟延残喘。这些现存船厂的部分技术逐渐落后,有经验的工人也在流失。
        与造船业的落魄相对应的是,美国不断“脱实向虚”,金融业发展红火不断对制造业抽血。大资本家们不怎么看好造船业,不愿意把大笔资金投入到这样的实体行业。如此窘境下,“福特”号这种超巨工程,出现工程管理上的问题,似乎在所难免。
    走向成熟

        当今世界,能自行建造8万吨以上排水量超级航母的国家屈指可数。“福特”号这段坎坷不平的服役之路,除了为军迷们提供谈资,还能带来一些启示。
        最新数据表明,“福特”号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随着2024年1月“福特”号结束部署返回美国,美海军也披露了“福特”号这次战斗部署的一些关键数据。
        舰载机出动率的提升,表明困扰“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不可靠问题,在得到逐步解决。由此带来了第一点启示: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带来困扰,随着装备缺陷被修复,人员越来越熟悉,故障率也会随之降低。美国海军是如何解决这些技术问题的,这些“过坎”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有志于建造新一代电磁弹射航母的其他国家海军去学习借鉴。
        第二点启示则是,在新一代航母的发展中,出现技术问题很正常,更重要的是避免出现决策失误。从企业级到尼米兹级再到福特级,我们能发现它们无不受成本的制约导致性能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由此看来,一型武器装备绝不是想当然地无限堆砌性能,它肯定会受一国国防战略、经济条件、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国防需求决定是优先发展潜艇还是水面舰艇甚或是航母。
        同理,要轻型还是重型航母,吨位的选择,电磁弹射与蒸汽弹射之间的抉择,一国经济条件对武器装备的制约也是一样。
        虽然近来“福特”号的表现有所提升,但第二艘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推迟至2025年,他的前辈尼米兹级航母“尼米兹”号的退役时间也因此被推迟,种种“新人顶不上,老人还得延迟退休”的迹象也引发了人们关于“福特”号航母仍然难堪大任的讨论。
        最后笔者还想说,航母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海上作战平台,比起吨位、航速、飞行甲板面积、舰载机出动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软件配套或许更为重要。这其中包括了人员训练、舰机匹配、甲板运作、战术战法等。我们不能忽视技术发展,也不能唯武器论,人才是决定航母战斗力的关键,而这也正是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核心所在。
    (摘编自瞭望智库   文/缪异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