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美日加速布局

  •     根据五角大楼的声明,美国与日本于15日签署了联合研制高超音速导弹拦截器的正式协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15日称,美日此举旨在共同应对“中俄先进高超音速导弹威胁”。
    “紧迫的课题”
        日本防卫省在5月15日发布的新闻稿中表示,近年来日本周边的高超音速等导弹相关技术出现了飞跃性的提高,质与量都有“显著的强化”,因此针对高超音速拦截能力的强化成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
        美国《防务新闻》网站称,美国导弹防御局早在2022年就开始向雷神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征求针对高超音速导弹的拦截器设计方案,按照五角大楼的计划,它主要用于在高超音速导弹的滑翔段实施拦截。2023年8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举行的峰会上初步商定了两国联合研制该拦截器的计划。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后,双方正式签署协议。
        日本防卫省官员透露,15日达成的合作开发协议决定了整个项目的责任分配和决策过程。其中日本将负责这种反导拦截器的火箭发动机和头部拦截器推进系统的开发,而美国则承担目标追踪和锁定的相关研究。美国导弹防御局估计,开发高超音速导弹拦截器的成本将超过30亿美元,其中日本将承担10亿美元。日本方面的负责企业将在本年度内通过公开招标选定,日方已经在2024年度财务预算中编入了757亿日元的相关开发费用。按照当前的计划,这种高超音速拦截器可以安装在日本和美国现役的宙斯盾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中,并与“基线9”作战系统联合,可探测、追踪、控制和拦截高超音速威胁。预计最早将在本世纪30年代开始服役。
    “应对中俄朝”
        美日在联合声明中宣称,“这种高超音速拦截器的共同开发是建立在美日长期导弹防御合作的基础上,它将加强美日同盟的威慑态势。”报道提到,这是美日第二次联合研制反导武器,两国此前曾联合研制可拦截射程5500公里以上的中远程导弹的“标准-3”Block ⅡA导弹,其中日本负责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和头锥部分的研制工作。
        “商业内幕”网站称,高超音速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超过5倍音速,而且可以在大气层内沿着无法预测的飞行路线变轨,现有的反导系统几乎不可能实施拦截。因此美日推进的高超音速拦截器意义重大,因为这两国面临同样的高超音速导弹威胁,而且都没有能力将其击败。
        《日经新闻》、《产经新闻》等媒体表示,这种拦截弹正是针对中俄两国已经部署、朝鲜正在开发的诸多高超音速武器而研制的。
        日本《读卖新闻》曾报道指出,中国已经成功试射了高超音速武器,俄罗斯也在乌克兰战场使用了高超音速武器。2021年9月以来,朝鲜多次进行了高超音速武器试射。有分析认为,在2022年1月的试射中,朝鲜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速度最高达到了10倍音速。
        《防务新闻》称,日本防卫省正力求通过提升陆上自卫队03式中程地空导弹的性能应对中俄朝的高超音速武器。搭载于海上自卫队“宙斯盾”舰的新型导弹“标准-6”也拥有一定的拦截能力。
    但是上述拦截导弹均为末段拦截,当务之急是拥有能够在更远区域实施拦截的手段。
    美日同盟性质已变
        “商业内幕”网站称,尽管有媒体报道美国“爱国者”反导系统成功拦截了俄军“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但美军现役的反导系统无法应对中国“东风-17”和俄罗斯“锆石”等更先进的高超音速武器。五角大楼高层近年频繁对中俄高超音速导弹表示担忧,并渲染“美国缺乏足够的主动和被动防御措施,无法抵御高超音速武器的进攻”。
        《防务新闻》报道中也提到,尽管当前的协议中写明“最早将在本世纪30年代开始服役”,但在去年通过的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美国国会方面表示希望“再快些”,美国导弹防御局最好能在2029年年底之前就拿出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的拦截弹,2032年达成“完全作战能力”,2040年前交付至少24套拦截系统。
        要想拦截高超音速武器,必须建立起能够在更早期探测并跟踪来袭导弹的态势。美国正在加快布局卫星星座,日本防卫省也有意同美国的卫星网络建立合作。日本政府也在寻求拥有“反击能力”,为此希望在共同研发新型拦截导弹的同时加快建造遂行反击能力的远程导弹,早日建成“综合防空导弹防御”态势。
        从多个角度看,美日相互勾连、相互利用,愈发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美日同盟本就是冷战产物,美国的底层逻辑中依旧充斥着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随着美国对日本松绑、日本欲借机重返“军事大国”,美日同盟的性质逐渐从“防御为主”变为“攻守兼备”,日本自卫队在美日联合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寻求实现防卫能力“质的转变”的同时,也不会甘心一直充当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打手和棋子。未来,美日联手武力干预亚太热点问题的可能性增大,这一点值得地区国家高度警惕。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环球网、观察者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