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美国、以色列“斗而不破”有啥招
-
中东的剧情转换得很快。2024年4月中上旬,伊朗与以色列互袭对方本土,地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4月下旬,伊以冲突迅速降级,“紧张至极归于平淡”。这一番博弈其实是巴以冲突乃至更长时期以来,伊朗与美国、以色列斗法的缩影。伊朗能够与美国、以色列既斗争又不发生大规模战争,靠的是以下几种做法。
游走战争边缘
伊朗综合国力远不及美国、以色列,武器装备更是相差甚远,打常规战争恐难占据上风。此轮巴以冲突中,伊朗不断给美国、以色列制造麻烦,却没有引发大规模战争,关键在于把握住了美国不想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心理。
伊朗不仅看清了美国不想战,也看清了美国不乐见以色列对伊朗动武。以色列视伊朗为重大战略威胁,有对伊朗搞军事冒险的冲动。然而,美国担心以伊冲突将自己推入中东战火,故反对以色列对伊朗进行强力军事打击。4月1日,以色列炸毁伊朗驻叙利亚使馆建筑,美方第一时间表示“不知情”“未参与”;4月14日,伊朗大规模空袭以色列,拜登第一时间给内塔尼亚胡打电话,使得以色列推迟了原定马上启动的对伊朗报复行动。在美国影响下,以色列最终下调了4月19日空袭伊朗本土的规模和烈度。伊朗难以直接影响以色列,却利用了美国的关切而间接影响了以方决策。
除了摸清美国的底牌,伊朗也对美国、以色列的红线有清晰的感知。巴以冲突以来,伊朗一直注意不突破美国、以色列的红线,尤其是不造成美国和以色列士兵身亡。2024年1月底,伊拉克什叶派民兵袭击美军在约旦的基地,打死3名美军。伊朗立刻要求伊拉克民兵停止攻击美军。伊朗4月14日大规模空袭以色列也未造成人员身亡。
运用伙伴网络
伊朗长期支持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也门胡塞武装等军政组织,将这些亲伊“友军”作为与美国、以色列较量的前沿力量。
巴以冲突以来,伊朗协调各支亲伊朗军政组织参战,给美国尤其是以色列制造了战略上的不安全感和压力。与以往相比,此番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也门胡塞武装几乎同时在多条战线袭扰美国、以色列,伊朗阵营内部的联动与协同作战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伊朗战略界提出“统一战线”的说法,也就是要改变过去单支亲伊朗军政组织在单一战线单打独斗的情形,让多支亲伊力量协调联动,形成网络化的战力。这一构想在此次巴以冲突中得到了初步实践。此外,亲伊朗军政组织也发挥了牵制作用。真主党在黎以边境牵制了以色列大约3至4个师的兵力,胡塞武装在红海方向牵制了美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长达4个月。
发挥特色威慑
伊朗军事战略的核心是威慑,而非主动进攻。由于常规军力不强,伊朗的威慑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伊朗主要使用的威慑工具是弹道导弹。伊朗受制裁,无法进口先进战机和舰船,遂聚力发展导弹尤其是弹道导弹。目前,伊朗弹道导弹最大射程约2000公里,可覆盖以色列全境以及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基地。美军中央司令部前任司令麦肯齐曾说,“伊朗的导弹已超越其核项目而成为更紧迫的威胁”,“他们基本可以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既可狂轰滥炸,也可精确打击”。
除了弹道导弹,伊朗还有两项颇具特色的威慑工具。其一是海上威慑。即利用控遏波斯湾的地利,扰袭波斯湾航运尤其是石油运输,进而引起国际石油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的震动。其二是核威慑。伊朗一直进行自主核研发,理论上有制造核武器的可能。在以色列4月19日空袭伊朗本土前夕,伊朗革命卫队负责核安保的高级军官曾称,“如果以色列威胁伊朗核设施,可能导致伊朗重新评估目前的核学说。”波斯湾航运安全与伊核问题均事关美国与以色列的核心利益,伊朗实质性地使用海上威慑与核威慑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伊朗近期对海上威慑与核威慑的运用属于“点到为止”,主要是向美国、以色列展示自己的后手。
打造革命卫队
战略也好,战术也罢,最终都需要一支强大的队伍来执行。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不久,最高领袖霍梅尼下令组建伊斯兰革命卫队,后者逐步发展成与伊朗常规军并列的另一支军队。
革命卫队有三大特点。一是以反美为己任。革命卫队因革命而生,秉持反美、反以的意识形态,在保家卫国之外更注重维护政权安全。进入21世纪,革命卫队的主责就是抵御美国、以色列威胁。
二是享有特殊地位。革命卫队是伊朗的精锐部队,控制着弹道导弹与核研发项目。革命卫队规模不及常规军,却在伊朗军事预算中占优。美国学者的评估显示,革命卫队2020年开支近70亿美元,占伊朗军费的34%,居伊朗各项军事开支之首。
三是设有协调和管理亲伊朗军政组织的特种部队。除下辖海、陆、空等分支外,革命卫队还特设“圣城旅”,其主要任务是联络和支持地区亲伊朗军政组织。“圣城旅”的指挥官成为伊朗地区安全政策的主要操作手乃至设计师。
在巴以冲突中,无论是运用伙伴网络,还是使用弹道导弹等威慑工具,都离不开革命卫队这样一支特殊力量。
伊朗与美国、以色列两大强敌长期“斗而不破”并非易事。拿捏斗争尺度、维系威慑效力、用好亲伊朗军政组织,都需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并对不时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危机管理。4月的伊以互袭显示,相关方发生更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长期存在,未来的博弈更趋艰险。这将更加考验波斯人的战略文化与智慧。
(摘编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文/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