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元贬值暴露日本经济深层次问题

  •     近期,日元持续贬值引发国际社会关注,甚至出现了对于日本发达国家地位的议论。
        事实上,日元对美元汇率贬值已持续多年,自2021年年初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累计贬值超34%。日元持续贬值除了不断增加进口价格,推高中小企业和日本民众的生产生活成本,对日本综合国力造成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从日元购买力看,日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比1995年的最高水平降低了超过50%,日元对外购买力下降至超低水平,日本消费者的负担大大增加。从国家经济总量看,日本名义GDP将被印度反超,跌至世界第五,比此前的预测提前了一年。
        随着日元购买力下降和日本GDP的不断下滑,有媒体开始质疑未来日本的发达国家地位,对日本经济未来的信心不断减弱。
    日本政府的两难境地
        面对日元持续贬值,日本政府处于两难境地。
        一方面,直接干预的长期效果有限。日本官方当前的干预是为阻击日元贬值,因而需要抛售外汇储备。据日媒报道,日本政府此次干预动用了约9万亿日元储备。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日本官方外汇储备中有约9940亿美元的证券和1550亿美元的现金存款。当前日美中短期内利差仍然较大,若未来继续大规模干预外汇储备将很快到达警戒线。
        另一方面,大规模加息代价难以承受。庞大的债务规模决定了日本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加息。2023年日本的总债务达到创纪录的1286.45万亿日元,日本国债规模已为GDP的约260%。此情况下,提升利率会导致日本偿债压力陡增,从而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日本虽于2024年3月解除了负利率政策,但仍在实行低利率并购买国债的宽松货币政策,而阻止日元贬值实际与日本宽松货币政策相悖。日本的外汇储备相对快速扩张的国内货币资产来说不值一提。日本银行边买入日元干预外汇边购买国债投放日元的行为,相当于一边吸水一边放水。目前看放水的规模和速度要远大于吸水的规模和速度,所以长期来看干预效果必定有限。
    汇率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但自泡沫经济破灭后至今长达30年左右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少子老龄化日益严重导致经济增长潜力不足,同时日本债务水平不断攀升,国家财政恶化,加之产业外流和贸易赤字增加导致日元汇率失去背后支撑,货币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
        第一,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经济增长潜力不足。2011年以来,日本的总人口一直呈减少趋势。日本总务省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1日,包括外国人在内的日本总人口约为1.24亿人,比上一年减少约59万人,连续第13年负增长。同时,7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200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6.1%。15岁以下人口约为141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降至11.4%,创下历史新低。少子老龄化持续加剧、人口减少势头难以止跌,导致日本经济面临严重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生产率增速趋缓等问题。据三菱综合研究所预测,在人口减少等背景下,日本的潜在增长率到2030年左右将变成负数。长期看,日本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市场将逐步萎缩,日元需求不断减少,汇率难以强势。
        第二,日本国家债务水平不断攀升,财政恶化。日本2024年度政府预算约为112.5万亿日元,其中用于国债偿还和支付利息的国债费用约为27.9万亿日元,医疗、护理、养老金等社会保障费用约为37.7万亿日元,均创历史新高。两者占到财政支出的约六成,给发展投资拨付预算的余地越来越小。日本政府仅仅依靠税收和建设国债难以弥补财政支出,因此不得不发行赤字国债,呈现出债务不断膨胀、对加息抵抗力较弱的财政结构。未来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加重,社保费用支出膨胀,财政刺激持续,财政问题或越来越严重。一个被债务缠身的政府政策空间会越来越小,对货币汇率的影响程度也十分有限。
        第三,产业和贸易结构变化加剧资本外流趋势。战后日本经济一直是出口主导型的增长方式,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制造业未能如愿实现高附加值升级转型,出于削减成本的考虑,企业纷纷将生产设备转移到海外,导致日本国内的产业空洞化日益严重。由于设立在海外的当地法人会直接持有外币收入,很大一部分并不会汇到日本国内,所以近年来出口企业购入日元的刚需一直在减少。另外,随着进口成本增加,日本贸易逆差出现长期化趋势。由于日本的贸易结算中,七成进口商品使用美元结算,企业为筹集美元而纷纷抛售日元,进一步压低日元汇率。
        综上,日元未来仍将面临较大贬值压力,其发达国家地位或将遭受更多挑战。日本未来要想实现长期健康发展,需直面汇率背后的深层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摘编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文/颜泽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