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诺眼中“意想不到”的邓发

  •     1936年6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粮食部部长的邓发受党中央委托,在出发去莫斯科前,前去接应即将访问延安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两人在西安见面并进行了交流会谈。这是斯诺此行见到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将邓发称赞为一个令他意想不到的中国人。

    “香港海员大罢工的一个领导人”

        对邓发的早期革命经历,斯诺在书中这样写道:“邓发是个广东人,出身工人阶级家庭,曾经在一艘来往于广州与香港之间的轮船上当西餐厨师。他是香港海员大罢工的一个领导人,被一个不喜欢罢工的英国警察打伤了胸口,折断了几乎全部肋骨。他接着就成了共产党。”这段描述,介绍了邓发的几个重要身份:一线工人、工运领袖、中国共产党党员,印证了周恩来称邓发是“工人队伍培养出来的领袖”这一评价。
        邓发,原名邓元钊,1906年出生于广东省云浮县(今云浮市)一户农民家庭。1921年,年仅15岁的邓发来到香港,先后在香港太古船坞和英国驻港军舰上当工人。在这期间,邓发认识了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参加了著名的香港海员大罢工,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邓发参加了省港大罢工,任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代表、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队长、罢工委员会宣传部宣传队小队长。1925年10月,苏兆征介绍邓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支部组织干事、西业总工会常委兼党支部书记。1927年广州起义时,邓发负责工人赤卫队领导工作,任第五区副指挥,率领赤卫队员英勇作战,在起义中表现出色。此后,邓发来到香港,先后任中共太古船坞支部书记、香港市委组织部部长、广东省委委员兼全国总工会南方代表、香港工人代表会议主席、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等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形势变化,邓发暂时离开了工运战线。
        1931年,邓发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央人民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邓发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10月,邓发参加长征,历任中革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中央纵队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委等职。1936年,他被派往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7年回国,之后任中共驻新疆代表。
        1939年,邓发自新疆返回延安,按照党组织安排,开始负责党的工人运动领导工作,直至1946年飞机失事遇难。这一时期,邓发还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一职。在中央党校,邓发除坚持讲授党建课外,还发挥自己在工人运动领域的优势,为党校职工班学员讲“职工运动”,内容涉及职工运动的理论、历史、方针和策略,深受学员欢迎。
        此外,邓发还与时任工人学校校长的张浩一起主持恢复创办了《中国工人》月刊,邓发坚决落实毛泽东要求《中国工人》“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的指示,亲自参与编辑出版工作,逐渐使《中国工人》成为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为特点的著名刊物,成为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和团结工人群众的桥梁之一。与此同时,邓发还非常注重对工运理论的研究,在繁忙的工作中撰写大量理论文章,如《论抗日根据地职工会的基本任务》《论抗战中的民生问题》《中国职工运动目前的任务》《中国妇女职工及其活动状况》等,在指导工人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决定》,决定将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合并成立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由邓发任书记,不再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一职。
        1945年4月,中国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邓发当选为筹委会主任。同年10月,邓发冲破重重阻力,赴巴黎出席了世界工联第一届代表大会。在会上,邓发代表中国工人提出8项政治主张。由此,邓发成为第一位在世界工会联合大会上发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提高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国际地位,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
    “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

        当得知邓发的真实身份后,斯诺兴奋地写道:“邓发!邓发!……哦,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还有,悬赏五万元要他的首级!……他,这个鼎鼎大名的‘共匪’,就生活在敌营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
        早年,邓发在中共中央特委领导下,在香港组建了香港特科,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还领导成立了“打狗队”,打击制裁背叛革命的变节分子。1931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中央苏区组织问题的决议》,明确苏区中央局由周恩来、项英、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邓发、朱德8人共同组成。与此同时,邓发接棒王稼祥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处处长。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随后,成立了国家政治保卫局,这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人民公安保卫机关,邓发被任命为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发继续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
        根据中央苏区颁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组织纲要》的规定,国家政治保卫局在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管辖下实行垂直领导,负责在地方机关和红军中的政治保卫工作,执行侦查、压制和消灭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反革命活动及侦探盗匪等任务。邓发担任局长后,立即着手组建工作机构、制订组织纲要、选配专业人才,先后制订了《政治保卫局的工作原则》《政治保卫局在红军中的组织及其工作权能》等一系列规章,逐渐形成上下一体、领属有序、权责分明、快捷高效的国家政治保卫体系。
        国家政治保卫局设有侦查部(下设侦查科、检察科)、执行部(下设执行科、预审科)、秘书处、总务处和保卫大队,并陆续汇聚了我党隐蔽战线的众多杰出人员,其中尤以被周恩来誉为“龙潭三杰”的钱壮飞、李克农、胡底最为著名。当时,钱壮飞担任侦查部部长,李克农担任执行部部长,胡底担任预审科科长。
        当时,中共中央(中央局)、临时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以及工、青、妇等群团中央机关、中央首长的安全,重大会议等活动的安全,多由国家政治保卫局负责保障。为此,邓发亲自参与调查研究、部署督查,履行前线指挥职责,切实保证中枢机关、首长和各项重大活动的安全。此外,邓发还撰写了《纠正对工作网认识的错误》《要与肃反工作的消极及对肃反问题之错误认识作斗争》《论红军中的保卫工作》等文章,文章或以密件形式下发,或公开刊登在《斗争》《青年实话》《红星报》等苏区报刊上,提高了国家政治保卫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政策、策略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有力促进了苏区保卫工作的发展。
    “你意想不到的中国人”

        邓发与斯诺相遇后,他不凡的仪表、独有的魅力便深深地留存在斯诺的笔墨之间。斯诺写道:“他的一头黑油油的浓发下面,一双闪闪发亮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他的青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恶作剧的笑容,在他卸掉那副墨镜以后,你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制服是件伪装,他并不是个坐办公室的官僚,而是个户外活动的人……这个人的行动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在那套硬邦邦的制服底下,一点也不失轻巧矫捷……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他那样的中国人。”斯诺还惊叹:“真是个你意想不到的中国人!真是个你意想不到的赤匪!”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海员工人出身的邓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竟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积淀了丰厚的艺术素养。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邓发沉着冷静,多次扮作画匠,带着自己的画作和作画工具,逃避了敌人的搜捕。特别是在延安,邓发掌握了较高水平的摄影技术,将自己所看到和经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点点滴滴都拍摄了下来,诸如革命青年不畏艰险奔赴延安、八路军驻新疆代表处从新疆返回延安、延安学员就餐、抗大学员纺纱、中央党校工作生活等,这些照片成为真实反映延安革命生活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在斯诺眼中,邓发对战友同事温暖贴心,古道热肠,他曾两度当“红娘”。在新疆期间,邓发一手促成了毛泽民和朱旦华的婚事。当时,受党中央安排,毛泽民化名周彬在新疆负责财政工作,朱旦华则在迪化女中任教导主任。在邓发的撮合下,毛泽民和朱旦华很快相识相爱。在一次茶话会上,邓发诙谐地宣布,“我们的男厅长周彬和我们的女教师朱旦华订婚。”回到延安,邓发曾有一段时间和老战友邓小平住在同一个窑洞里。他和邓小平私交甚笃,工作开会之余,便一心一意要帮邓小平找一个妻子。后來,在邓发等人的帮助下,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喜结连理。
        令人惋惜的是,1946年4月8日,邓发与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自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时,飞机在吕梁地区黑茶山坠毁,邓发同机上人员不幸全部遇难。(摘编自《党史纵览》  文/石绍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