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校服回归”在争议中蹒跚前行
-
为了推动校服重返校园,法国去年底推出了在今年2月15日前招募100所校服试点学校的计划,却迟迟未能完成目标,一些学校仍在进行最后的动员,一些学校迫于反对的压力中途退出。
穿校服上学在很多国家都已司空见惯,在法国却步履维艰。是否“回归校服”,在很多法国人看来,既牵涉教育问题、家庭开支,还关系到法国价值观,因此这个话题始终充满争议。
穿校服被认为能淡化贫富差异
与拥有500多年校服历史的英国相比,法国的校服传统并不算深厚,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初,当时拿破仑为改革重组教育体系,在1802年建立了高中,并对学校实施了高度军事化的管理,包括穿类似军装的制服。由于当时的高中是为培养精英而设立,在相当长时间里,社会上层家庭子女才可以穿校服。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校服才开始在普通学校普及,设计上更注重法式时尚特色,比如女生穿海军蓝针织衫配百褶裙,男生穿长风衣配大领结。1968年,法国学生发起了一场史称“五月风暴”的社会运动,后来愈演愈烈,连校服制度也被废除了。自此,法国本土公立学校不再强制实行校服制度,只有本土少数私立学校和法国海外领地一直保留着校服传统。
此次让校服回归的想法两年前由右翼共和党提出,当时法国中小学一直处在校园骚扰与霸凌、学生竞争力下滑等阴影之下,一些政治家相信,校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之一。这么说不无道理:穿校服可以避免攀比,淡化贫富差异。法国前教育部长达尔科斯曾指出,穿校服可以消除“明显的社会水平或财富差异”。此外,穿校服还有望解决校园内的宗教服饰问题,维护学校的世俗主义,形成集体归属感;有助于加强纪律性,还能减少因过度的穿衣自由引发的校园骚扰或霸凌。
基于这些理由,该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时任法国教育部长阿塔尔和总统马克龙的支持,阿列省、滨海阿尔卑斯省等地方也迅速响应,申请成为第一批“志愿者”。
按计划,招募满100所试点学校后,“校服实验”将在9月开始,为期两年,最终在2026年秋季学期决定是否在全国普及。“校服实验”期间,志愿者可免费领取校服,200欧元的校服费用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教育部的校服指导手册明确规定,一旦正式实行校服制度,不遵守者将受到与违反校纪校规一样的惩罚。
校服争议背后是对现实的不满
政府踌躇满志,学生和家长是否买账?据法国媒体报道,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调查中投了反对票,一份针对马赛500名初中生的调查显示,66%的学生反对穿校服。相比之下,高中生的反对比例更高,部分学校因此退出了招募行动。
反对者认为,校服只能粉饰表面上的不平等,而无法真正解决社会差异,反而还会抹杀孩子的个性。法国中小学教师联合工会认为,这项措施对解决学生问题和提高成绩毫无帮助。
另一些人则吐槽校服的款式。法国教育部规定校服的基本款是一件白色或灰色的polo衫、一件海军蓝毛衣和一条深灰色裤子,各地可就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有人觉得男女一律裤装既不好看也不自由。此外,还有人担心校服会增加家庭开支。虽然试点期间免费,但考虑到日后大概率还要多次购买,而现在减免的费用最终也会转嫁到纳税人头上。
虽然“校服回归”计划唤起了法兰西的共同记忆,但校服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社会面貌却值得怀疑。“校服回归”计划和关于校服的争议背后,其实都反映了法国社会当今存在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安全治理等问题,或许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维亚尔所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再现了社会不平等。”
校服制度虽然无法解决学校面临的所有问题,甚至还可能衍生出其他问题,但不可否认它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教育乃国之大计,事关教育的事不仅牵动万千家庭,更事关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竞争力。
(摘编自《文汇报》 文/周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