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老兵,一身“装甲味儿”

  • 周承炜 孙兆徽 吴柳江

        徐永明,2005年12月入伍,三级军士长,现任某合成旅“英雄四连”射击技师。先后被表彰为旅“十大训练尖子” “新装备训练标兵” “优秀共产党员” “神炮手”等,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荣立三等功4次。
        “老徐,今天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后天就要实弹射击了,不解决的话我们……” “连长,交给我就行了。”说着,徐永明径直走进了车库,钻进了炮塔室……
        这是徐永明带领炮长队伍在训练场鏖战的第五天,步战车能快速精准瞄射操纵台,但由于调炮速度过快,瞄准镜分划线就不易精确瞄准目标,这个问题困扰了连队很长时间。
        上午转瞬即逝,午饭时分,大家耐着高温,顶着风沙在车库有序组织开饭,徐永明的身影却不在其中……
        “命中、命中、合格。”大家不约而同起身,循声看向检测仪。徐永明从炮塔室钻了出来,兴奋地大喊道:“搞定了!”
        “我们可以利用火炮易飘移的特性,来解决不易精确瞄准目标的问题。”徐永明解释道,“就是调整火炮的飘移,等分划线瞄准目标中心的瞬间果断激发,达到命中效果。”
        一语点醒梦中人,没有任何的迟疑,所有人放下手中的碗筷,自行上车进行体会,经过几次的适应性训练后,大家的成绩都达到合格以上。
        从军19年,徐永明一直奋斗在强军第一线。作为单位转型换装后的第一批步战车炮长,徐永明第一次接触到步战车,就下定决心要驯服这个“大家伙”。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资料空白,经验短缺……面对种种困难,徐永明没有气馁,为了弄清装备的组成部件,在没有任何实操经验和指导的情况下,他仅凭说明书上的图样,不断摸索总结,在各种环境下测试装备性能,在经历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后,在全连第一个取得了射击、通信和驾驶三大专业技能等级。并在年底,旅组织的新装备成果展示会上取得步战车射击专业第一名,荣立三等功。
        凭着扎实的功底和过硬的技术,徐永明开始崭露头角,在参加原兰州军区训练尖子创破纪录比武竞赛中,取得步战车射击第二名,在“西部-15”战役演习中,他克服高原环境带来的射击偏差,打出某新型炮射导弹8发8中的好成绩,并将射击成果及参数提供至院校,作为该型导弹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环境中,如何提高射击精度的重要研究依据。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参与集团军、军区比武演习十余次,两次荣立三等功。
        日新月异,斗转星移。单位的装备在不断地更新,但徐永明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2021年,部队前往高原执行驻训,连队再次换装某新型战车,上级要求快速形成战斗力。作为一名老装甲兵,他深知这次换装不仅仅是火炮口径的变化,更是代表部队正式迈进信息化作战的标志,如何快速掌握新装备操作,尽快形成战斗力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段时间,徐永明带领炮长队伍,铆在一线。他们自学教材,四处请教,不断进行实践操作,部件维护,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白天热火朝天的训练场和夜间微光轻拂的房间成了他“两点一线”生活的写照,经过一个月的连续奋战,全连在旅组织的教练射击和战斗射击中及格率达95%以上,优良率更是达到80%,让新装备在第一时间形成了有效的战斗力。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而徐永明却说“要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一名合格的炮长不仅要打得准,还要能排会修才行,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如果能精准判断故障原因,就能大大缩短排除故障所需的时间,徐永明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况,分析故障原因,总结梳理出《应用设计规范》《高原高寒环境下武器系统研究》等多项规范,在全旅推广应用。不仅如此,他还革新出步战车短停射击晃动平台、射击运动靶架等多项器材,优化一车多练、组合训练等组训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装甲分队训练质效。徐永明因工作成绩突出,年底再次荣立三等功。
        在徐永明的手中,常常拿着一个皱皱巴巴的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步战车的设计流程、注意事项、经验做法,还有在学习装备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一条一条的解决方案。在他笔记本的扉页中,写着这样一句话:“遇难不畏难,遇难敢克难”,正是靠着这股劲头,每次遇到新的挑战,他总能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而这个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也成了徐永明挥洒青春热血,忠诚履行使命的最好见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