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特别报道
俄乌冲突:正在消失的战场边界
-
对峙800多天之后,俄乌战场正出现新的危险——俄罗斯与北约直接交手的“最坏情形”正在逼近。
乌克兰官方近日声称,首次使用西方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摧毁俄军S-300防空导弹系统。同样在最近,乌克兰称使用无人机袭击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阿斯特拉罕附近机场,摧毁了俄军现役最先进的苏-57战斗机。
据俄国防部通报,乌军6月23日向克里米亚的黑海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发射导弹,导致至少4人死亡、153人受伤,死者包括两名儿童。俄方发声明表示,乌方使用了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导弹配备集束弹药以提高杀伤力。
当冲突的烈度不断提高,那些原本还能被勉强遵守的“边界”势必将被突破。哈尔科夫战局日益胶着,西方援乌F-16战机即将入场,战场的边界、冲突的属性可能生变,北约“将冲突控制在乌境内”的自我设限也随时可能作古。
美国的“模糊”红线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从非致命设备、便携式导弹、轻装甲车、远程火箭炮、步兵战车、大型地空导弹到重型主战坦克和F-16战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切香肠”的方式不断突破自我划定的“红线”。但为避免被动“下场”,美国始终警告乌克兰勿用这些武器袭击俄领土。2024年5月以来俄军持续猛攻哈尔科夫,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疾呼下,法、德等国相继松口,赞同取消限制并向美施压,拜登最终同意提供火炮、“海马斯”中程导弹等从哈尔科夫跨境打击俄毗邻军事目标。
美国的政策转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程度上,对乌军援升级,与允许乌使用西方武器对俄攻击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美跨越了冲突以来的最大红线,突破了“将冲突控制在乌境内”的自我设限。
目标上,如果说美此前军援旨在助乌取得战场优势,当下则是最低程度上助乌缓解在哈尔科夫所面临的困境,防止乌军出现战略溃败。
长期看,尽管美反复强调政策需确保“谨慎且有效”,“只限于袭击毗邻哈尔科夫的俄边境地区”,但不排除未来美武器在俄境内打击范围扩大的可能性。凡此种种,愈发凸显了当前美对乌政策的矛盾心态和现实困境。
据美联社6月23日报道,乌克兰方面还在积极推动美国取消对其使用ATACMS导弹打击俄罗斯境内其他目标的限制,“如果美国作出取消限制的决定,乌克兰将能从至少100公里外打击俄罗斯的战略目标”。
面对可能影响俄美战略稳定的新危险因素,当地时间6月25日,在美方提议下,美俄防长举行了电话会谈。乌克兰的胶着战线
近几个月,趁着美西方放缓军援的“窗口期”,得益于军工制造能力提升形成的火炮优势,俄军先是夺取重镇阿夫杰耶夫卡,又陆续在库皮扬斯克、顿涅茨克、哈尔科夫等方向有所推进。最新消息称,俄军正准备向苏梅地区发起进攻,这将迫使乌军把捉襟见肘的兵力从顿涅茨克方向转移到北部。
虽然美国会最终批准了对乌610亿美元的援助,但近半年的延迟严重限制了乌克兰的防御能力,且军援武器大规模抵达乌军仍需数周时间,这令乌方炮弹严重短缺的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性缓解。根据俄官方说法,过去五个月攻占乌克兰近880平方公里领土,比2023年全年还要多。近来,普京在圣彼得堡表示,俄乌军队损失比约为1:5,乌军每月损失高达5万人。
与此同时,乌克兰越来越多地使用西方武器袭击俄腹地,致俄边境安全形势愈发严峻。别尔哥罗德州多次报道受到乌军“海马斯”火箭炮攻击。6月7至8日,乌克兰对俄北奥塞梯的一个机场进行无人机袭击,并声称在距离前方战线589公里的阿斯特拉罕地区机场击毁一架俄军现役最先进的苏-57多用途战斗机,这是乌方首次摧毁苏-57战机。近期,乌克兰方面频频打击俄军控制下的关键基础设施。6月19日,乌军袭击了扎波罗热核电站所在城市埃涅尔戈达尔市,导致该市电力供应中断。6月21日,扎波罗热核电站的一处变电站也遭到乌克兰军队袭击。6月22日,乌军还曾企图使用“海马斯”火箭炮攻击库尔斯克地区库尔恰托夫市的核电站。
原本还存在的“默契”已经不再重要,东欧乃至整个欧洲的安全利益已深度交织、碰撞在一起。
欧洲被迫走上前线俄乌冲突长期化态势让欧洲坐立不安。但现阶段欧洲的焦虑不仅仅在于来自俄罗斯的安全威胁,还在于特朗普可能卷土重来产生的巨大不确定性,更有对于自身如何在世界动荡变局中安身立命的强烈危机感。近日,马克龙在访问德国时再次重申,欧洲应建立以自己为能力中心的防务体系。
摆在欧洲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显然是如何进一步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避免乌战败的战略性冲击。
在资金方面,根据德国基尔研究所的最新分析,当前欧洲在承诺和具体拨款两方面的总额均已超过美国。在安全保障方面,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14国已与乌克兰签署安全保障协议;欧盟27国也就对乌安全承诺草案达成共识。在武器输送方面,丹麦、荷兰已同意F-16战机打击俄本土,首架F-16将抵达乌克兰;法国计划提供5架“幻影2000”战斗机,并协助培训乌武装部队4500名士兵。当地时间6月25日,欧盟启动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加入欧盟的谈判。
然而,欧盟距离真正的战略自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评估,要想在2024年完全取代美对乌军援,欧盟必须将目前的武器援助水平和速度翻一番,这显然并非能一蹴而就,因此欧盟的防务政策在很大程度和很长时期内仍依赖美国。更何况,欧盟内部对乌援助的态度也不尽一致。
“一夜变天”的欧洲议会选举,标志着极右翼与疑欧派政治力量在欧盟获得更多话语权,让马克龙不得不解散国民议会,重整政治版图。这一局面将如何影响欧盟和欧洲大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政策立场,仍有待观察。
普京放眼长线而在俄罗斯国内,普京总统刚以史无前例的高得票率连任,开启第五个任期,凸显了强大的国内民意支持。在战场,俄官方坚信俄军近期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发出建立“缓冲区”和发动“夏季攻势”的言论。在后方,俄军工厂开足马力“三班倒”,2024年至今已招募16万合同兵,武器和兵源也并不匮乏。最重要的是,俄官方笃定地相信,美欧由于自身内部问题重重,对乌克兰支持必将是“有限的”;而今年以来高居不下的国际油价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争收入”。
5月9日普京就职新任期后,最重要的人事变化是由主管经济的第一副总理别洛乌索夫替代绍伊古出任防长。这进一步表明,以巩固“准战时经济”为核心目标的普京新团队班底基本成型。
这些人事调整与俄目前正在和将要实施的国家规划目标高度匹配,再次证明普京希望维系经济与军事平衡,欲以最小代价推进“特别军事行动”、与西方长期对抗的坚定决心。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普京再次警告称,乌用西方武器攻击俄罗斯是“严重升级”行为,将使西方陷入与俄战争之中。
总体看,尽管俄乌冲突仍处于僵持局面,但这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僵局。美欧出于各自考量,加紧推动局势向更加不确定的方向发展。俄乌双方也没有足够的止战意愿和能力。
在貌似温水煮青蛙般的漫长对峙之中,“四线”交织下的俄乌局势实有发生危险突变的极高可能性。而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与消耗,谁是火,谁是水,谁是釜,谁又是蛙?此刻,各方无疑需要反躬自省,保持冷静,为和平留一线归途。
(摘编自《光明日报》 文/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