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盟军舰船与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数次生死搏杀。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盟军多艘战舰折戟大洋。为纪念这些英勇作战的舰船,不少新战舰继承了老战舰的舰名,分别被称为初代舰与二代舰。美军“拉菲”号驱逐舰就是这样一艘战舰,其初代舰为本森级驱逐舰,舷号DD-459,于1941年1月动工建造;二代舰为萨姆纳级驱逐舰,舷号DD-724,于1943年6月动工。
“拉菲”号这个舰名,是为了纪念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海军水手巴特利特·拉菲。在一次战斗中,拉菲所在的舰船处于逆势,但他还是坚持战斗,不断操作尾部火炮予以还击,最终扭转战局。战后,拉菲获得了荣誉勋章。虽然两代“拉菲”号驱逐舰的外形差别巨大,但舰员在战斗中的表现,均无愧于英雄舰名,在太平洋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
1942年6月中途岛惨败后,日军实力遭到严重削弱,但仍计划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岛)修建航空基地,前出航空兵力,以掩护对新几内亚岛莫尔兹比港的进攻,在新几内亚岛站稳脚跟后,再向东南逐步推进,进逼反法西斯同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澳大利亚,以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7月,侦察到日军企图的美军,立即确立攻占瓜岛和图拉吉岛的作战目标。同年8月,沿西海岸训练完成后,“拉菲”号驶向南太平洋。10月初,“拉菲”号跟随第64.2特遣舰队前往瓜岛拦截日军运输舰队。11日晚,“拉菲”号所在舰队与日军遭遇。日军“青叶”号重巡洋舰误将“拉菲”号当成友军,打开探照灯自报家门,结果遭到“拉菲”号的炮击。“青叶”号严重受损,在日军其他舰船掩护下逃离战场。“拉菲”号则在这场遭遇战中毫发无伤。
11月12日,为拦截日军往瓜岛、亨德森机场推进的海上突入部队,“拉菲”号再次随队出征。当夜,双方在萨沃海峡相遇,战斗一触即发。在海战中,日军“比睿”号战列舰利用强大的火力,与舰队一同将美军旗舰“亚特兰大”号巡洋舰击沉,并将赶来救援的“库欣”号驱逐舰击沉。跟在“库欣”号后面的“拉菲”号,在极近的距离上向“比睿”号发射鱼雷,却未能爆炸。情急之下,“拉菲”号以20毫米机关炮对体型巨大的“比睿”号进行扫射,打乱了日军的战斗节奏。于是,“拉菲”号成为日军的“靶子”,先后被“比睿”号发射的356毫米穿甲弹和2枚鱼雷击中而沉没。为表彰“拉菲”号的事迹,罗斯福总统授予“拉菲”号驱逐舰总统单位嘉奖。“拉菲”号沉没后,同为本森级的“巴顿”号驱逐舰继续与日本军舰展开激战,后被日军“天津风”号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
“拉菲”号的继任者——萨姆纳级驱逐舰“拉菲”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并于1945年4月开赴冲绳前线。4月16日,该舰在冲绳外海担任雷达哨舰,遭遇大群日军飞机轮番攻击,其中包括“神风”特攻机。“拉菲”号在几分钟内击落8架敌机。无奈敌机众多,该舰被多架特攻机撞中,燃起大火,操纵失灵。尽管如此,“拉菲”号仍坚持到战斗结束。在80多分钟的战斗中,“拉菲”号遭到22架敌机攻击,被6架特攻机撞击,身中4枚炸弹。在这种情况下,“拉菲”号共击落9架敌机,并返航回到关岛美军基地。二战结束后,“拉菲”号驱逐舰继续在美军服役,直到1975年3月才正式退役,成为最后一艘退役的萨姆纳级驱逐舰。后来,该舰经过改装成为浮动博物馆,与“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一起供游客参观。(摘编自《中国国防报》 文/ 黄勇 钟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