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约秘书长换人,对欧洲安全影响几何

  •     6月26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发布声明,任命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为新一任北约秘书长。此前,罗马尼亚总统约翰尼斯正式宣布退出北约秘书长的竞争,吕特获得北约全部32个成员国的支持。
    “文职首长”
        北约是二战后美、英、法等欧洲和北美洲国家针对苏联等国家建立的军事联盟组织。冷战结束后,北约继续保持扩张态势,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火线吸纳芬兰、瑞典两个成员,当前已拥有32个成员国,覆盖了北美洲和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
        北约作为一个兼具“军事联盟”和“政治联盟”双重定位的组织,其领导人员一般也由军事领导和文官领导两套体系构成。北约的最高军事首长是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北约军队的指挥调度。由于美国是北约内部的“最强战力”及欧洲防御的主要依靠性力量,欧洲盟军最高司令人选一直都有从美国产生的“不成文规定”。一般而言,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还会在美军兼任美国欧洲司令部的指挥官。
        而本次换届的北约秘书长,则是北约的“文职首长”,实际上属于“国际外交官”而无军事指挥权。一直以来,北约秘书长负责协调北约的日常工作和成员国间关系,主持北约“最高权力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及大部分的委员会会议(北约军事委员会会议是例外)。北约秘书长同时也是北约的“最高对外发言人”,职能类似欧盟的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甚至欧洲理事会主席。出于维持盟友间表面上平衡平等的考虑,北约秘书长通常在欧洲国家中产生。
    不二人选
        北约秘书长并无正式的遴选或选举程序,传统上主要依靠各成员国在政治外交上达成共识。现任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曾是挪威首相,于2014年出任北约第13任秘书长,任期截至2024年10月已经四次延长,是北约历史上任期第二长的秘书长。而斯托尔滕贝格屡次“延迟退休”,最主要原因是欧洲安全形势显著恶化以及北约长期缺乏合适候选人。一直以来,包括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拉脱维亚外长卡林什、罗马尼亚总统约翰尼斯在内的多位欧洲政要均曾公开表示或传闻将“接棒”领导北约,但皆未成真。
        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之所以能接替斯托尔滕贝格出任北约秘书长,在于其拥有的独特优势。一是领导能力出众。从历史上看,北约秘书长一般是从拥有成员国政府首脑、防长、外长任职经历的人选中产生。前两任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拉斯穆森曾分别任挪威首相、丹麦首相。因此,拥有近14年执政经历的吕特早就被列为北约秘书长的“热门人选”。同时,作为欧洲“最资深首相”之一,吕特擅长在荷兰数届多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中弥合分歧,引领国家前进。虽然吕特在任职期间未能免受政治危机和丑闻困扰,但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其密友科尔克斯曾评论:“(吕特)就像一只野山羊,能够找到别人看不见的道路,成功翻越陡峭的山峰。”
        二是得到美国“点头首肯”。由于美国在北约中的重要地位,出任北约秘书长职务的核心在于得到美国的认可。而吕特在其漫长的执政生涯中与奥巴马、特朗普、拜登等数位美国总统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关系。今年初,美国率先表示支持吕特出任北约秘书长一职,随后短期内三分之二的成员国也纷纷表示支持吕特。
        三是荷兰政局变动,吕特卸任首相在即。2023年7月,因在移民政策上存在分歧,本届仅执政了一年半的荷兰政府宣布集体辞职,吕特宣布将辞去荷兰自由民主党党魁一职,并在新内阁成立后退出政坛。这一政局变动似乎宣告吕特首相生涯的终结,但也为吕特从荷兰政界迈向“地区政坛”铺平了道路。
    安全困局
        与欧洲近期强势崛起的极右翼及“Z世代”政客不同,吕特因其丰富的执政经历拥有相对务实、老练的政治作风。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前,吕特还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有着较为丰富的打交道经历,共同处理过马航MH17等复杂事件。甚至吕特自己都承认,他与普京“关系一直良好”。因此,吕特担任北约秘书长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北约-俄罗斯战略误判甚至“擦枪走火”的可能性。
        同时,得益于自身长期首相任职经历,吕特与美欧领导人接触频繁、甚至可以说“知根知底”,因此他也是主持北大西洋理事会、充当北约内部团结“凝合剂”、化解成员国分歧的不二人选。吕特的领导对北约及其成员国而言“是个好消息”。
        但也必须看到,鉴于美国的雄厚实力和在北约中的“超然地位”,北约目前仍是美国领导的北约,其政治、外交政策甚至军事决策并不会因文职首长变更而发生明显转向。就算北约秘书长一直“花落欧洲”,欧洲安全在中短期内仍难以由欧洲人自己掌握。
        当前,随着俄乌、巴以“双冲突”持续跌宕,甚至升级风险抬高,欧洲面临着冷战后最为糟糕的安全形势。应当认识到,北约不是当前欧洲安全困境的良药。其不知满足的扩张行为和冷战、零和思维注定无法构建出持久有效的欧洲安全框架。吕特的领导如果不能改变北约“极限压俄”甚至“挺进印太”的错误逻辑、做法,欧洲面临的安全困局恐将更为艰深、复杂。
    (摘编自《大众日报》  文/吕蕴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