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欧洲重返太空”

  •     当地时间7月9日16时(北京时间7月10日3时),欧洲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阿丽亚娜6型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虽未能圆满完成,但仍被赋予重要意义。在太空竞赛日趋激烈的当下,欧洲试图重新成为“玩家”之一。
    首飞“成功”
        此次阿丽亚娜6型火箭首飞搭载多颗微型卫星和两个小型返回舱,发射任务持续约3小时。
        随着运营主管宣布“推进正常”,原本安静的地面控制室里响起掌声。此后,阿丽亚娜6型火箭成功将微型卫星送入轨道,掌声变得更加响亮。
        但是,此次发射任务并未圆满完成。在为火箭上级提供动力的发动机自行关闭后,未能进行第三次重新启动,导致最后一批有效载荷未成功释放。
        根据设计,该火箭配备的新型发动机“芬奇”可以在轨道上多次重新启动,从而能够将多颗卫星部署在不同高度的轨道上。
        目前,发射出现异常的具体原因仍有待排查。
        尽管如此,欧洲航天局在社交媒体上宣布,阿丽亚娜6型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和部署卫星”。火箭发射任务过程中出现“意外”,仅影响任务收尾阶段。
        “欧洲又回到了太空。”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负责人菲利普·巴蒂斯特说。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也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对欧洲航天局实现“飞跃”表示欢迎。
        “松了一口气……很兴奋。”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尔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新型重型运载火箭的首飞大概每20年或30年才会迎来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距离阿丽亚娜6型火箭的上一代——阿丽亚娜5型火箭首飞已经过去了28年。
        1996年,阿丽亚娜5型火箭在首次亮相37秒后便自爆,被归咎于控制软件出现错误。对于一款新型火箭来说,首飞是一个高风险场合,出现异常等情况并不罕见。不过,在此后近20年的117次发射中,阿丽亚娜5型火箭只经历过一次失败。
    内忧外患
        从阿丽亚娜5型火箭到阿丽亚娜6型火箭,近年来,欧洲航天机构发展并不顺利。
        美国企业家马斯克旗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横空出世。随着SpaceX旗下“猎鹰重型”火箭于2018年首飞成功,传统竞争格局被打破甚至颠覆。传统主流机构需要面对的是运力更强、成本更低的竞争对手。
        令人遗憾的是,去年7月,阿丽亚娜5型火箭执行最后一次发射任务,把两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就此结束27年服役。
        还有报道指出,过去,欧洲的一些航天任务通过俄罗斯的联盟号运载火箭执行。但自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后,这种合作陷入停滞。
        与此同时,欧洲对太空探索的需求,包括气候监测、通讯导航以及对月球、火星等地的探索需求只增不减。
        在此背景下,选择SpaceX的合同纷至沓来。比如,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就曾选择“猎鹰9”火箭,而不是阿丽亚娜6型火箭发射气象卫星。
        这曾引发欧洲航天局局长阿施巴赫尔公开批评。“现在是欧洲支持自主进入太空的时候了,这已经近在眼前。”
        此外,欧洲对SpaceX的依赖引发担忧,这种依赖甚至可能涉及战场。目前,由SpaceX运营的“星链”卫星互联网项目已在乌克兰投入使用。
        在此背景下,阿丽亚娜6型火箭被寄予厚望。2014年,欧洲航天局批准研发,委托阿丽亚娜集团制造。值得一提的是,阿丽亚娜集团是空客和赛峰集团的合资企业。
        另据报道,阿丽亚娜6型火箭早期研发得到欧洲航天局中的法国和德国等成员支持,这些成员承诺每年提供高达3.4亿欧元的资金支持。
        “阿丽亚娜6型火箭是欧洲太空雄心的基础。”欧洲航天局太空运输代理主任托尼·托尔克-尼尔森说。“这涉及机构和政府在开展任务时自主进入太空……考虑到地缘政治形势,这种需求更加突出。”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也指出阿丽亚娜6型火箭首飞的政治色彩。他说,人们有时会担心和怀疑,欧洲能否在同一水平与美国等大国匹敌,而阿丽亚娜项目可以证明欧洲的决心和集体意志。
    仍有挑战
        尽管欧洲雄心勃勃,阿丽亚娜6型火箭的研发之路并不顺利,原计划2020年首次发射,但由于技术等因素经历多次推迟。
        眼下,随着阿丽亚娜6型火箭首飞“成功”,给欧洲带来重返太空、自主行动的希望。
        据运营方介绍,阿丽亚娜6型火箭定于年内进行第二次发射,计划明年发射6次,随后增加至一年8次至9次。
        目前,阿丽亚娜6型火箭发射计划已经被安排到2028年中期,将为多位客户执行30次飞行。其中较受关注的是为“柯伊伯计划”进行18次发射任务。“柯伊伯计划”隶属于美国亚马逊公司,被普遍视为SpaceX“星链”项目的竞争对手。
        但相比之下,SpaceX的“猎鹰”火箭去年执行了近100次任务,今年以来已经执行近70次任务。
        此外,“猎鹰”火箭的一大竞争优势是可回收重复使用,而阿丽亚娜6型火箭与其前身一样,都是一次性的,这意味着每次执行任务都需要一枚新火箭。尽管欧洲也在朝着可重复使用的方向发展,但相关技术预计至少要到本世纪30年代才能投入使用。与此同时,马斯克也在尝试推出成本更低、运力更强的火箭。(摘编自上观新闻   文/陆依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