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政府核战秘密自救计划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府建造了多个“末日掩体”,旨在抵御核灾难,在核辐射中幸存下来,并在最重要的政府机构被摧毁后重启美国社会。乌鸦岩是其中一处,该综合体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蓝岭峰附近,被称为“地下五角大楼”,设有美国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紧急行动中心。
        调查记者艾里克·施洛瑟在其2013年出版的书中写道,冷战开始后,随着苏联核攻击的威胁日益逼近,“政府鼓励普通美国家庭在自家后院挖掘辐射避难所”。与此同时,美国军方和政府也在积极挖掘地下掩体。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总统罗斯福就在白宫东翼地下修建了一个防空洞,杜鲁门执政期间又扩建了一个地堡。根据施洛瑟的说法,后来,苏联的袭击计划“似乎使得美国总司令部有必要转移到地下更深处的某个地方”。
        虽然乌鸦岩的位置众所周知,但铁丝网和铁马护栏后的具体状况一直迷雾重重。这个建筑群既是一个谜,又根本不是一个谜。附近宾夕法尼亚州韦恩斯伯勒市的市长理查德·斯塔利珀说:“我们知道它在那里,我们知道它为什么在那里,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全部。”
        记者加勒特·格拉夫曾推测,核战争将从乌鸦岩的地堡打响。20世纪40年代末,乌鸦岩综合体初建之时,当地人戏称其为“哈里的洞”,意指时任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当地居民一边野餐,一边观看挖掘和爆破,很多人也参与了建设。格拉夫表示,这个基地从来不完全是个秘密,它很长时间都不为人所知,是因为根本没有人提起它。他说:“那些自己或有家人在这里工作的当地人都知道这里,但他们对此保密。”
        理论上讲,乌鸦岩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地堡和自给自足的社区。根据记载,“它有发电站、地下水库、一座小教堂、位于巨大洞穴内的三层建筑群,以及足够容纳2000名五角大楼、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官员的床位”。格拉夫表示,你还可以在上述清单中添加警察和消防部门、一个自助餐厅以及“你能在一个普通小城市找到的一切”。
        该综合体于1953年竣工,自1961年起每天24小时运转。一些设施位于山上,比如消防部门就坐落在山顶上,但大部分位于地下。一旦防爆门被密封上,乌鸦岩的居民可以在里面一连居住数周。
        建造该基地的最初目的,是在核武器摧毁五角大楼总部时,为国防部提供一个重新集结的地方。据称,乔治·华盛顿大学承担的一项国防部研究曾指出,“计划是,一旦确认遭到袭击,作战参谋部将立即撤离五角大楼,前往乌鸦岩,并在那里接管控制权。”
        乌鸦岩历史上只有一次紧急启用,即“9·11”事件后,时任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曾撤离到这里,作为他的几个秘密藏身处之一。格拉夫说,没有证据表明切尼在袭击发生当天就在那里度过,但他后来肯定去了。时任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等国防部官员则被直接带到了乌鸦岩。目前,该设施的大部分活动仍然高度机密,政府也不鼓励传播与此相关的大多数非机密信息。
        2007年5月25日,美国《联邦公报》曾发布一项国防部政策,宣布如果没有事先获得必要的许可,任何人进入乌鸦岩,在此绘画、制作地图或拍摄照片,都是非法的。
        2008年,记者内森·霍奇和莎朗·温伯格在撰书时,似乎曾意外获得即将在乌鸦岩举行的一次会议的信息,会议内容是关于地下军事设施的。两位记者在五角大楼某机构的网站上看到该活动的相关通知后,只是询问了一下会议的联系人,就收到了分发给与会者的信息包,里面强调了乌鸦岩及其周边地区的保密程度。给与会者的“指南”包括以下规则:“避免与未经授权的人员谈论乌鸦岩” “不向记者或广播电台确认或否认有关乌鸦岩的信息” “不在网上发布乌鸦岩相关信息” “记住:公众对这个设施了解得越多,我们的对手就会作出更多应对,我们就会变得越脆弱”。记者获得信息几天后,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威胁降低局撤下了有关此次会议的通知。
        冷战结束后,许多为应对核灾难而建造的掩体都变得多余。包括乌鸦岩在内的一些设施仍在保持运转,但也只是勉强维持运转。“9·11”事件发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些设施经历了大规模扩建。格拉夫表示,“如今的乌鸦岩设施比冷战高峰时期规模更大、功能更强。”
    (摘编自《海外文摘》   文/刘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