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兵的绿色发展梦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水泉乡南沟村,郁郁葱葱的林木如一圈圈绿色的涟漪荡漾开去,绿草如茵,风景如画。谈及村里巨大的幸福变迁,百姓们念兹在兹的,是那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老耿头”的老复员军人耿树清。
        耿树清,1929年出生,1947年3月入伍参军,曾在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服役。在战场上,他英勇无畏,冲锋陷阵,入伍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有77年党龄。
        耿树清参加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湖南剿匪等大小战斗,在战场上立过战功也负过伤,由于表现突出,他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如今,他的柜子里珍藏着很多军功章,都是他在战场上拼杀的记忆。
        耿树清曾多次和人们分享那段峥嵘岁月,他说:“一些大城市,像锦州、沈阳、长沙、衡阳,都是走着去的,一路走,一路打……有时一天走一百来里地。”说起战争的惨烈,说起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他深沉的眼神里充满了悲壮,他至今还记得很多牺牲战友的名字。和那些年纪轻轻就倒在异乡土地上的战友相比,耿树清感觉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在历经九死一生的战场磨炼后,1954年,耿树清结束了7年军旅生涯,解甲归田。
        归来的耿树清毅然放弃了组织上给他安排的库伦旗制钉厂的工作,执意要回到农村老家水泉乡南沟村,他认为当时的农村太贫穷了,他一定要支持地方建设,去最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彼时的南沟村没有党员带头人,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便安排他到南沟村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耿树清二话没说,收拾行囊一头扎进南沟村,迅速适应新岗位。
        当时的南沟村干旱缺水、风大沙多,“枯黄”一度成为老一辈人记忆中单调的颜色。刚到南沟村的耿树清望着一片荒芜的沙砾地和树木被砍伐后留下的树坑,心里充满悲凉。想起战士们不惜生命保卫的江山,他暗下决心,要把这里变成自己新的战场,尽己所能,去建设祖国大好河山,造福子孙后代。
        从此,耿树清将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浇灌”到南沟村的土地上。
        南沟村地势比较复杂,东梁是山坡地,西梁是沙化地。熬了几天几夜,耿树清终于制定出了适合南沟村的治理方案——在东梁因地制宜搞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农田和植树造林,坚持林田共治,地埂植树锁边,不断扩大高产田地块;在西梁植树种草,防止土地沙化,提高土壤墒情。但这个方案却遭到了村民的质疑:“咱村的荒沙,种啥都不收成,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不相信,他耐心详细地跟村民们算了三笔账:一是从广种薄收破坏植被,算造成水土流失的危害账;二是从种草可以增加植被、提高土壤肥力、开展草田轮作,算粮食的增产账;三是从种草本身的收入和促进农牧业发展,算经济效益账。耿树清不止一次地说:“我种的不是树和草,是我们南沟村的未来呀!”
        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耿树清经过多番尝试,终于探索出了最为适宜和固沙效果最好的沙打旺和苜蓿草。
        回忆起第一次成功的喜悦,南沟村村民张玉林还历历在目:“有一年,我们第一次尝试种沙打旺,当时草籽的价格特别高,谁也没想到第二年竟然大丰收,老百姓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甭提多高兴了。大家都开玩笑说,这么多钱,可往哪儿放呀?也是那一年,村里多了几十辆自行车。”种草有了成效,耿树清的植树造林计划开始得到所有村民的拥护。南沟村的梯田边、山坡上,挖坑、插苗、培土、浇水的身影络绎不绝……
        看到种草效益后,耿树清又开始利用牧草搞养殖业。他特别重视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按照小流域总体规划,带领群众在坡耕地建设梯田,沙荒风包地建设林网,沟底筑坝建水库,甚至还办起了工厂,彻底改变了南沟村“面朝黄沙背朝天”的旧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便成为第一个农民“万元户”。村民们在他的带动下,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30多个“万元户”。没几年的时间,南沟村也从库伦旗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富裕村,在全旗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从1954年到1987年,耿树清一干就是33年。33年里,他带领村民先后造林6700多亩、种树50余万棵,光挑水就挑了10万桶。那些曾经手指粗细的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山林。在耿树清退休后的30多年,南沟村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工作一直延续着,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已经成为全村人共同坚守的优良传统。
        因工作出色,耿树清曾当选内蒙古自治区党代表、自治区劳动模范、通辽市政协委员。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又积极配合村委会工作,继续发光发热,践行着一位退役军人的使命和担当。2022年,耿树清获评库伦旗最美退役军人。
        几年前,九十多岁高龄的耿树清在库伦旗记者的陪同下回到南沟村,重走他当年种树的地方,他仔细抚摸着亲手种下的一棵棵松树,颤抖地说:“我心里高兴,没有白费工。”当年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并没有白费,经过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南沟村现有梯田面积3200亩、林网农田4000亩、造林保存面积6700亩,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40%以上。放眼望去,当年的荒沙乱岗,如今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天堂,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沟村的蜕变铭刻着乡亲们的质朴民心,见证着老兵耿树清的绿色情怀,更让这位老兵兑现了当初许给百姓的承诺。这位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兵,把为民造福的初心宗旨写在了北疆大地,写在了百姓心中。
        耿树清与南沟村的这场“绿色发展梦”,一直在做着,也一直在被实现着。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网站  文/聂红杰 刘志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