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德统一后,德国给人留下“光鲜印象”:一半的国土面积和人居环境掩映在绿荫之中;规则和制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出门有奔驰、宝马,回家有博世、西门子;孩子们轻松架起鸟窝,养老院中的老人向路人摇手致意……但近些年,德国人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去学老手艺,工匠精神谁来传;火车晚点、飞机罢工,“德国不准时”常被人诟病;尽管德国是欧盟最大经济体,但又总被国际媒体议论成“欧洲病夫”……那么,真实的德国究竟是什么样?
从“德国邮政为德国”
到“现在不是有中欧班列嘛”
上世纪最后一年的那个隆冬,我拖着一个超重5公斤的行李箱从法兰克福转机去季羡林先生曾生活、学习过10年的小城哥廷根。当时的德国可以说在政治、经济、人文、科教等各个层面都表现得非常成熟。有德国朋友说,这才是“真正的德国”,符合所有人对东西德统一后的预期:国家经济强大、百姓生活殷实、科技发达、农工繁荣。像我这样连德语都不会的外国留学生,也可以享受免费的大学教育。我居住的是面积12平方米、有独立卫浴的学生宿舍,如果不在门上贴写有德语“请勿打扰”的纸条,就会有保洁员按时来收拾房间。当时每月99马克的房租,约合人民币400元,我只要通过一个周末派送广告传单,或在餐馆打工便可轻松赚到。作为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车头”,25年前的德国给我的印象是制造业扎实、出口坚挺、物价尚可、福利丰厚。
在留学生时代,我一直保持着与国内亲人的通信。在哥廷根这样偏小的城市里,邮筒也随处可见,着急的话还可以到邮局办理,服务很不错。当时德国邮政在电视广告中不断重复“德国邮政为德国”的广告语,让我印象很深刻。
前不久,我受人之托给国内寄点东西,问当地朋友是否有“网上下单、上门收件”的业务,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你想多了,还是去邮局吧。不过,不少邮局都关门了。”果然,离我住所近的两家邮局都歇业了,等到按地图找到一家小邮局时,发现门口排出去至少有20米长的队伍,不少人手里拿着包裹在酷暑中等候。终于轮到我,当我问是否能寄航空件到中国时,柜员说:“为了环保,德国已取消航空邮件。”再问怎么办时,对方答道:“现在不是有中欧班列嘛!”
列车常晚点,
但“河里的鱼虾必须有生存权”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但列车晚点却成家常便饭。回想20多年前刚到德国时,列车晚点的现象并不像现在这样频繁。即使根据德国铁路系统的统计方法,只要列车到站时间不晚于时刻表6分钟,就可以被视为准点,但还是没能拯救准点率。
德国铁路公司的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长途列车准点率分别只有65.2%和64%。
“各种社会规则束缚着人们的手脚,让很多德国人失去了以往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铁路、邮电、交通、物流、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吃老本的情况下负重前行,效率不高,服务质量堪忧。”德国商人盖特·兰斯向我道出了德国列车晚点的深层原因,也表露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
“金牌榜排名第十,东西德统一以来的最差成绩。”巴黎奥运会结束之际,德国广播电台等媒体这样反思道,毕竟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德国基本都是位列金牌榜第五六位。
此外,德国民众的婚育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之下,很多德国人现在都是“不结婚,不离婚,不生娃”。2017年德国同性婚姻合法化后,同性结婚率、离婚率都在上涨。8月3日,有25万人在汉堡市参与“同性恋大游行活动”。一个还未成年的德国小女孩对我说:“虽然我未成年,但我是同性恋者,就应该有追求伴侣、共同生活的合法权利!”
小女孩的话让我意识到,德国虽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但保持“政治正确”依旧是其国内政治和社会中“严肃且崇高”的主题,使得大家都不得不小心谨慎。举例来说,汉堡港作为德国最大港,近年来遇到发展瓶颈,需拓宽挖深水道才能进出大型船只。但很多德国人反对这样做,原因是“河里的鱼虾必须有生存权”。
“如今的德国已不够‘德国’了!”
因新冠疫情等原因,有一段时间我在国内生活。2023年6月准备回德国前,一些人提醒我:“你考虑的不该是没剪自家草坪遭邻居投诉的问题,而是回德国后买不到食用油!”还有人聊到俄乌冲突和对俄制裁导致俄罗斯能源、粮食供应减少时说:“这两年,德国的暖气费、热水费飞涨,有的食品价格翻了几倍,你都知道吗?”
除了物价的变化,德国人对制造强国传统产业的“变与不变”更是在意。许多德国人会把“德国”作为一个标准,如果一件事不符合这个标准,就会被认为“不德国”。我邻居的父亲彼得·施密特是一家车企的技术工人,老人在与我交谈的过程中感叹:“如今的德国已经不够‘德国’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汽车制造业是德国的强项和骄傲。但现在呢?德国这些年只在接收难民、外国移民方面有些动作,其他各方面都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俄乌和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也影响到德国的经济和民生,让昔日“养尊处优”的德国百姓有了更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旅居德国快25年,我观察到的变与不变仅供大家参考。变,朝着什么方向?不变,又是在守什么?我想德国人自己更关心这个话题,也更想知道答案。汉堡一位很少出国的德国厨师问我:“如果我的香肠、腊肉卖到中国去,中国人会喜欢吗?”(摘编自《环球时报》 文/范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