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往来为中非合作添砖加瓦
-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中非期待以此次峰会为契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新征程,续写中非人民相知相亲友谊新篇章。
在极具活力的民间往来中,中非民众正共同为新时代中非合作添砖加瓦。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刚从鲜花农场剪下的一枝枝玫瑰,正准备“搭乘”航班飞向近9000公里外的长沙,通过海关“绿色通道”速递到中国消费者手中。今年初至8月24日,中国南方航空长沙-内罗毕往返共执行200余次航班,同比增幅111.6%。一趟趟航班,是中非交流日益密切的缩影。
在喀麦隆,距克里比深水港25公里的恩杜马莱村面貌焕然一新。以前,车辆要在泥泞崎岖的道路上跋涉数小时才能抵达这个村庄。如今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的克里比-罗拉贝高速公路就从村旁经过。还为村里修了便道、架设了小桥。“我们走上了富裕之路。”63岁的村民让·埃詹莱难掩喜悦。“现在,我们去其他地方非常方便,越来越多人搬到我们村。”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援建的友谊广场将昔日荒地改造成生态绿地,成为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新地标;在马里,得益于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国援助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当地村庄用上了离网太阳能户用系统、太阳能路灯系统、太阳能水泵系统等,当地数万居民获得了清洁可靠的电力。
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基建成果惠及非洲千家万户,而许多非洲特色农产品凭借优惠的贸易政策和便利的贸易平台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百姓的餐桌,也让非洲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肯尼亚鲜食牛油果自2022年出口中国以来,好评不断。随着非洲农产品输华“绿色通道”的建立,截至2023年6月,南非柑橘、坦桑尼亚芝麻等11个非洲国家的16种农产品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车。埃塞俄比亚咖啡、马达加斯加精油、肯尼亚鲜花等产品借助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漂洋过海”,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重视推动非洲优质特色农产品输华,自非洲进口农产品金额已连续7年增长。2023年,中国自非洲进口坚果、蔬菜、花卉、水果分别同比增长130%、32%、14%和7%。
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孩子们喝上了香醇浓郁、营养丰富的豆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名为“小豆子、大营养”的农业项目,通过大豆种植推广与豆浆制作教学帮助当地民众改善营养结构。除大豆外,中国在杂交水稻、木薯、蔬菜、菌草种植等方面的技术也让许多非洲国家受益。
如今,日益深化的教育合作正不断增进中非民心相通。在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前学员安德烈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他曾在该中心学习西瓜、蔬菜种植和禽类养殖技术,随后独自开辟出一片西瓜田,并用收获的人生“第一桶金”为家里添置了电视机。
今年34岁的埃塞俄比亚人阿莱穆曾在当地鲁班工坊学习。他体会到职业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决定来华深造,目前在中国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中非教育和职业培训合作重点项目,鲁班工坊现已在非洲国家建立了十余个工坊,广受认可。
(摘编自新华社 文/陈绍华 杨骏)